孙毓敏,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当代中国京剧界“葫派”带头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剧协副主席。曾先后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梅花奖”、首届“梅兰芳金奖”、“金唱片奖”、美国佛罗里达州颁发的“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奖”、北京市“优秀表演奖”,并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等。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朋友们,大家晚上好!请允许我用这个机会,向我们理工大学的团委表示感谢!他们请我来目的也很单纯,无非就是希望我到这儿普及京剧知识。我想理工大学之所以会对戏曲感兴趣,多半是从中央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个角度出发的。的确,作为学生是应该什么都知道点。有一次,我对一个翻译就很不满意。他和我坐在一起欣赏戏剧,能给国外友人做翻译,应该算是有点水平了,结果睛雯出场后,他还不知道王熙风、平儿以及袭人等人之间的关系。我看过《红楼梦》,又演过戏,就向他介绍故事情节。我帮他摆脱了这个僵局,事后他很感谢我。可是当时我想,这人水平太低了,带着国外友人来看戏,起码你得为看戏做些准备工作,搞清角色和故事情节。只懂得外语,不懂得传统文化知识,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我感觉山东理工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很对的。“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特点鲜明”,这是很有远见的一种办学宗旨。希望各位都能够通过各种活动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力和聪明智慧。比如,我管理的那个1200人的学院,当然比不了你们这个3万人的大学,可我只是一个演京戏的女演员,居然还能当干部,搞好管理和服务,这不简单啊!这能耐哪儿来的?是挤兑出来的。我既然在这个岗位上,就要研究教育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研究出点窍门。所以,我希望借这次活动也能使大家感觉到“京剧还有点意思,有那么多窍门呢,我不仅会看看热闹,更会看看门道”。如果你今后稍微能看出点门道,成为我们的知音,这就是我们的快乐和幸福。如果能达到以上目的,我就不虚此行。
先简单说一下我的身世。我生长在一个不太富裕的离异家庭里。父母离婚后,我作为长女精神负担很重。但即便是女性,即便生长在离异家庭里,照样能够坚强地活下去。因为妈妈爱好戏曲,我就学戏了。应该说本来一切还顺利,后来在“文革”中遭受了一些磨难,就有一些比较悲惨的事发生了。
我写的自传为什么叫《我这两辈子》呢?这一辈子没了又出来一辈子,因此名日两辈子。这次为了纪念我在舞台上度过50年,我率领全国18个徒弟,在天津、武汉、北京和上海等地共演出14场。巡演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样出了一些书,今天就把《我这两辈子》和《孙毓敏艺术研究文集》送给山东理工大学团委留念。研究文集也算不上论文,其实就是散文,其中的《访美日记》、《访意大利日记》以及七八出戏的动作提示,对于内行或者对我们荀派艺术有兴趣的人可能会有点帮助吧。
其实,学戏是很苦的。现在我们学校的生源还是蛮好的,但由于大环境不是特别好,我就问新生怕不怕苦,要是怕苦就别上我们这儿来。一些孩子基于父母的教育,回答说不怕苦、不想家。我们那儿是住校制,一住好几年,学生放暑假、寒假才能回家。我觉得孩子们也是挺可怜的,所以就经常给孩子们制造一些高兴的事,比如出访。最近我们刚从萨拉热窝回来,下一步,我们要去韩国和巴西。我们还去过法国的十几个城市,反响还是不错的。我们在外面演出效果特别好,人家特别爱看小孩演出,小孩演出比大人还受欢迎。我们有一个排演场,每个礼拜日都演出。如果有机会,你们礼拜日到了北京,就请到我们剧场来看戏。
京剧练功要练哪几种功呢?以前有一种“四功五法”的说法。在我文集的讲稿里,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叫“五功五法”。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几个懂专业知识,这只算是一家之言吧。“四功”即“唱、念、做、打”,我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个“翻”;“五法”即“手、眼、身、法、步”。首先,我不同意“四功”中缺少“翻”。如果是没有对手的动作,比方说剑舞、裙子舞、水袖舞、长绸子舞等,
就不能用“打”来概括,可以用“做”,但“翻”是特指“翻跟头”。“五法”呢,是指“手、眼、身、法、步”,“法”就是动势规律。所以我认为应该叫“五功五法”,动势规律其实是个动词,搁到名词里头不合适,因此“五法”是“手法、眼法身法、口法、步法”,应该叫做“手、眼、身、口、步”五法。在此,我只是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我们是需要练功的,“手、眼、身、口、步”都得统一,不能老是眼动作,手没动。我的表现力就很强,岁数虽然大了,手还挺软和。我经常把手放在热水里泡,泡软了再甩甩,把骨节都分开了,软和点才能做出动作,要不然表演会硬。
眼睛也很重要。比方说照相,我就要注意应该怎么样照。比方说你这儿有肉,伸伸脖子,把肉给弄进去,然后微笑,这样照出相来就好看。照相有个诀窍叫做“四微”——“微侧身、微提气、微笑、微瞪眼”。我们不是演员吗,就得研究自己脸上哪儿有坑哪儿有疤。还有眼功,花旦演员得练这眼功。先拿筷子练习转眼珠,养成习惯后,一亮相,先把周围的肉使上劲,甭管大眼晴、小眼睛,都得有亮光。以后求职你也能用上——拿着简历,向老总推销自己时,说话得有感染力,不能见了领导,口齿也不清,眼也无力,用词也不当。不论见领导还是讲课,都有眼神儿的问题。我为什么要求负责灯光的同志把灯打亮?如果灯光太暗,过不了20分钟,观众都困了,咱就甭讲了。我必须让你们看见我的表情和眼睛是有神的。讲课要这样,唱戏也是这样。演员在台上,就得懂观众心理学。我观察观众后知道,哪句不行,得使点儿劲,一场戏是需要很多调整的。观众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这都得通过你的眼睛表现。周恩来总理就当过演员,演过男旦,所以他那眼睛特有神。所以,你别的功先不练,也要先把眼睛搞亮了,这对你求职发展、个人表现力、当老师都有好处。至少,这能外化你的内心。你说自己内心像火一样热烈,就是没学会做表情,这就不灵了。
“唱、念、坐、打”,再说这唱。唱得练嗓子,在台上说话不能声音太小。下面我念点韵白:“启禀都天大人,犯妇之罪并非自己所为……”为了使自己的声音洪亮,大而远,我们就得练功。先上调门儿,要喊“咦——啊——”。我自己又发明了个新方法,“咪和呃啊”。过去我们发声方法比较古老,就是冲着墙,别呛着风,然后喊“咦——啊——”。我练这个都50多年了,很盲目,并不知道先找发声点。其实找这发声点就得大半天,那些音乐学院的学生前两年根本不学歌,只是练习找发声点。民歌的发声方法跟京剧是有共同之处的,据此,我找到了这种方法,比较立竿见影。前面提到的是“猫叫法”,后更名为“亮点发声法”。亮点的差别在哪里,一听就明白了。好多人都喊“咦——啊——”,这样发声位置靠后。我把“咦”改成“咪”或“提”,舌头两侧要使劲。每人都有一个声带,要把你的声带给吹亮,把“喇叭”吹亮。还有一种唱法,就是“啊——啊——”,听着也糠得慌。试试挪到软腭上发:“呃啊——额啊”,这样声音就亮。你得找着窍门儿,就是说窍门儿找到了,位置对头了,发声就好了,这就是最亮的亮点。老师要不给你点破了,你自己就找不着,看来这里头是有科学的。亮点发声法,我这书里头也写了一下。我曾在中央台稍微讲了一下,他们也评价说这办法不错。在美国有一大堆挺孤独的老太太,有的被丈夫遗弃了,有的虽然生活很好但缺乏陪伴。她们每个礼拜都得找地方练唱功,研究了20多年了,都是资深的票友。有个老太太岁数挺大的,练的时间又短。我教多了她也学不会,但我起码能把她的嗓子弄亮点。我就用了这个叫“猫叫法”的办法,把“咦”改成“眯”,把“啊”改成“呃啊”,这音儿就全亮了。
下面讲京剧的审美意义和它的社会作用。京剧作为国剧,是个大剧种。尽管我国现有300多个剧种,但京剧无论如何也算老大哥之一。京剧是第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占有地位的中国戏曲剧种。梅兰芳先生从一九四九年开始,直到他逝世,共出国14次,有时是小分队,有时是他个人去讲学。他在国际舞台上宣传了我们的京剧,所以他享有国际地位。现在,梅葆玖年近70岁了,已经演不动了,但作为梅兰芳的儿子,他仍然享受着荣誉。“四大名旦”你们知道吗?四大名旦就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慧生,而我就是苟慧生的徒弟。关于荀先生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说是“无旦不苟,十旦九荀”,地方上的大戏里至少有一出会是荀派戏。过去讲究多才多艺,而现在越来越专业化了,演青衣的鼓捣其他的行当就鼓捣不了了,唱程派的一点也不会唱别派的。所以,我觉得过去的制度会对演员有一种提升的作用。如今的京剧演员都说“大环境不好”,其实,是他们太懒了。我就会想办法走出去,哪怕花50万弄一个汽车大舞台,到处去演出。只要愿意工作,我觉得还是可以做到的。有一个美国人讲,如果中国失去了京剧,就不是真正的中国。当然这句话绝对了一点,但是它说明了京剧的重要性。京剧艺术体系也是世界上三大艺术体系之一。三大世界艺术体系一个是斯氏体系,即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还有就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再就是咱们的梅氏体系。实际上,梅氏没有什么太多的体系,简单地讲就是虚实结合。要了解梅氏体系,可以参照《我的舞台生活40年》,这本书实际上是梅兰芳的演艺日记。
京剧的美学真正成为体系还要指望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下一代。艺人8岁就开始练功了,他们多半是没大有文化的。严格地讲,在你们这些大学生、高级知识分子面前,我也不敢自称有太多的文化。好在我比较要强,毕业时是高中文化水平,工作后自学了大学课程,平时自己又爱写点东西,所以,我觉得自己是爱好文化的。由于我们文化水平低,文化的归纳、提炼能力低,所以就影响了京剧理论方面的提升和发展,但我认为京剧的美无处不在。我认识一个河北大学理工科的大学生,他称我为“智慧开发人”,他叫白燕升,性格挺活跃。我是河北大学美学兼职教授,在那儿讲美学课的时候,就重点讲了京剧。白燕升喜欢梆子,听后很有兴趣,还让我签了名。那时他上大学二年级,后来他就改了行,研究京剧。他长得不难看,嗓子也挺好,考上了河北省电视台。后来,他觉得省台有局限性,就自告奋勇考上了中央台,现在成了有名的主持人。他感谢我,因为我的讲解对他起了启蒙、开窍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即使是学习理工科,也应该注重培养综合素质。你必须要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将来在社会上更合适做什么。外国人最讲究的是个人的喜好,不会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因为缺少动力。所以我建议你们将来也未必非得从事理工科的工作,万一将来成了评论家,如果你对我们的戏曲有研究,就会大有潜力可挖。
“装饰美”就是脸谱以及化妆。“装饰美”的可塑性很强,化妆后的形象改变比较大。“程式美”就是规范要求,比方说我们的云手。我们小时候就得这样练习(表演):上步,抛,包括手、眼、身、口、步。最后,这脚还得踏准位置。挺胸、吸肚、梗脖、瞪眼、闭气、扣腕、悬臂,别头亮相,八位一体,这就得坚持10分钟。有人不理解,认为这挺斯文的动作不会那么费劲。你过后可以这样模仿我,肯定不一会儿你就精神抖擞了,热血也都上来了,胳膊特热。“行当美”,指京剧嗓音不同。我们跟别的剧种不一样,分行当,嗓音不同。我唱那个“娘子……”你听到里面有个弯,这个弯就是韵味。“音乐美”:除了胡琴,京剧中还有六大件乐器。出访德国时,我就担心外国人理解不了中国音乐。民间戏曲中的打通,就是告诉老百姓这里有戏要上演。我刚进校时也听不懂,只觉得怎么就那么响,震得慌。在国外,人们不喜欢很响的声音,我必须给外国友人解释,给记者讲解:锣鼓是有语言的,鼓、锣、饶钹、小锣,每样都代表一种语言。你懂了,会看门道了,将来就可以搞剧评。“身段美”是说各个行当有各行当的程式要求。还有“声乐美”:讲究发声科学,咬字讲究,行腔流畅。我们经常唱“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这句里的“将”,不念“jiang”,而唱成“ziang”。京剧中类似的讲究很多,所以我们现在提倡革新,建议唱法不要令人太费解,否则欣赏京剧还要去查阅京剧词典。京剧念法可以与平常念法不一样,但也不可以全是京音京韵;全是京音京韵,也缺乏美感。还有“舞蹈美”,要有鼓点感。包括舞剑、舞袖、舞绫子、舞帽翅儿、舞绸子,也就是“唱、念、坐、打、舞”中的舞。“武功美”,戏曲与武术一样,翻跟头都要翻得棒。“化妆美”就是把演员修饰得瘦点,小眼睛修饰得大些,眼睛浮肿的给修饰好看了等等。所以,有些演员在台下看起来不起眼,但上台后特好看。“舞台美”:现在我们也讲究“舞台美”,有灯光、布景,还有音响效果。音响效果还可以美化演员的声音,如果演员的嗓子比较低,可以把声音弄亮些。舞台讲究完整的美,全面地将一个立体的故事呈现给大家,因此京剧处处是“美”。
大家要对戏曲充满信心。有些现代戏曲新编是非常讲究的,编入了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比如爱情故事等。为了便于大家欣赏戏曲,我们把字幕和念白都打出来了,当然前提是你也要懂点押韵和古典诗词的知识。下面,我讲一个京剧的“文学美”方面的例子。在《霍小玉》这出戏里,一个书生辜负了霍小玉,书生的母亲又另给他结了一门亲。两人互相牵挂,霍小玉就唱:“看红颜薄命前生就。”这是讲霍小玉命不好,被爱人抛弃了,姻缘付东流;“薄冤家音信无有”,这是讲霍小玉责怪书生没良心,两年不给她写信;“啼花泣月在暗里添愁”是说霍小玉眼泪流得血都快流出来了,心中非常忧伤;“枕边泪共那阶前雨”是说霍小玉躺在那里想念爱人,直流眼泪;“隔着窗儿点滴不休”,那窗外正下着雨,雨滴从房檐流下来,多有意境啊。这种失恋的痛苦和哀怨是很有深意的,比“啊,我爱你”深多了。再举个《红娘》的例子。“春色撩人自消遣”是红娘的唱词,“深闺喜得片时闲,香尘芳径过庭院,听鹦鹉巧效言”这也是红娘唱的。“春色撩人自消遣”说明故事发生在春天,春风拂面。“深闺喜得片时闲”说明主人公在闺房里待着。“香尘”即春天的花香把尘土都熏香了。“听听鹦鹉巧效言”,一拾头就看见鹦鹉在叫,好听的“听听”就是形容鹦鹉的叫声。鹦鹉在学人说话,这就渲染了红娘的心情——非常高兴,因为她奉老夫人之命领莺莺小姐出来玩了。小姐的心情就不同。“落花流水愁无限”,落花只停留一年;“愁无限”充分体现大龄青年到了发愁“谁来爱我”的年纪。你看这多有意思,所以我认为古典文学很有“文学性”。青年人今后的发展还难预料,所以你们要大胆想事,脑袋越用越发达。我就不喜欢那些只注重用手指头打电脑又写不好字的人,你们应该多才多艺,挖掘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