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静,机械工程学院2101班,中共党员,获评2024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三年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SCI,其中SCI一区2篇、SCI二区2篇、SCI三区1篇、SCI四区1篇,发表并授权3项发明专利,参加3次国际会议,其中作报告2次。荣获优秀学生、机械先锋等荣誉称号。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专科起点可以视为薛静在学术追求之路上的“穷”境。面临诸多艰难与质疑,起点虽相较于他人更低,然而她并没有因这样的困境而意志消沉,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始终怀揣着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向着成为博士、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的“青云之志”不断奋进。

精研善理,笃学创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科研探索的漫漫征途中,薛静深刻认识到,做实验、读文献、写论文是博士生科研生活的 “三驾马车”,并就此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平衡策略与方法。
在实验准备阶段,薛静便踏上了广泛的文献阅读之旅。“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文献的海洋中精挑细选、深入研读,逐步搭建起扎实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实验的开展铺就了稳固的基石。
面对海量的文献资源,薛静精心搭建了一套分类存储系统。她按照研究领域,对文献进行细致分类,并创建对应的文件夹有序存放。每接触一篇新文献,她都会深入剖析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精准将其归入相应类别。
在论文写作上,薛静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的严谨态度,将优秀期刊文章视为学习的典范,认真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研究方法和独特视角。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勤研不辍,静学有恒
在科研的浩瀚星河中,薛静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探索精神,开启了一段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旅程。
博士三年,她深耕学术,成果斐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6 篇 SCI 论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中 2 篇一区论文,展现出她在科研前沿领域的卓越洞察力;2 篇二区论文、1 篇三区论文与 1 篇四区论文,同样彰显了她扎实的科研功底。与此同时,她手握 3 项发明专利,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晶,更是智慧与汗水的沉淀。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两次踏上国际会议的舞台,作为报告人向全球同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学界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这些傲人的成就,让她荣获优秀学生的荣誉,于学术界崭露头角。
谈及发明专利,薛静分享道,这些专利并非在博士期间一蹴而就,而是源于硕士时期参与的校城融合项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专利授权的过程漫长而艰辛,有时需要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等待。在博士阶段,她凭借 “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毅力,对专利进行精心打磨与完善,最终成功获得授权。这段经历,不仅考验了她的耐心,更锻炼了她在科研工作中所需的细致与严谨,为她的科研之路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瓷韵凝辉,匠心破浪
薛静目前从事陶瓷粘接领域的研究,说起对这个方向产生兴趣的契机,薛静回忆起自己的求学时光。在本科到硕士阶段,网络还不发达,学生对各类专业方向了解有限。最初,她跟随老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虽一开始并非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她逐渐对齿科粘结剂产生了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她发现陶瓷粘结剂是一个新兴且研究匮乏的领域,便毅然投身其中。
但科研之路绝非坦途,薛静在粘结剂研究中便遭遇粘结强度不达标的棘手难题。但她毫不退缩,积极破难寻径。一方面广泛筛选原料,深入探究其性能;另一方面精准剖析实验流程,严格把控温度、方法等关键环节。在不断尝试与改进中,逐步攻克难关。这种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她在科研的海洋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航道,成功突破困境,实现创新发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薛静的经历为他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她告诉我们,无论起点多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踏实的行动,就能实现梦想。在学习和科研中,明确目标、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寻求机会至关重要。对于即将踏入科研领域的人,薛静的建议如同灯塔,指引着他们如何合理规划研究生生活,在面对困难和否定时保持积极心态。她用自身经历激励着更多人勇敢地追求学术梦想,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奋进,实现属于自己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