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笔写春秋,虽短却延绵千年;知行越山海,虽难却终抵彼岸。这或许是对“师者匠心”最深情的注解。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李光从教以来,深耕教学科研一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青创团队”、校级教师发展专项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获省青教赛一等奖、校青教赛一等奖和校教创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形成了“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特色育人模式,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科教融汇、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初登讲台:在尴尬中寻找方向
2018年初秋,初登讲台,台下110多双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过他的全身,那一刻,他的心中洋溢的是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有些激动和彷徨。
第一堂课讲的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基础内容。当他板书完成第一个定义时,后排传来此起彼伏的窃语:“老师,这和高中概率论有什么区别?”他猛地意识到,自己正站在知识的断崖边:学生需要的不是自己背诵的完美定义,而是理解这些符号为何存在的“钥匙”。
那段时间,李光的办公桌永远摆放着六个版本的教材。凌晨的灯光下,他逐章对比,用红笔在备课本上画出思维导图。直到某个清晨,当他突然发现点估计原理可以解释当下热点问题“新疆棉花质量不存在任何问题”时,眼睛蓦地亮了起来——原来抽象概念的渡船,需要找到现实世界的锚点。
赛场淬炼:在历练中教研相长
作为青年教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李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精心备课和从事科研的同时,积极参加教学比赛。2020年,作为入职仅2年的青年教师,他怀着激动忐忑的心情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但是由于内容没有脱离教材,教学技巧不够纯熟,最终获得三等奖。
经过一年的沉淀与积累,2021年他再次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以稳健的台风、流畅的语言表达、精妙的教学设计,获得理科组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2022年山东省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从校初赛、决赛,到省初赛、复赛、决赛,历时一年多,李光精心准备了20个教学节段的教学设计及PPT,在学院和教务处的精心组织下,不断打磨教学技能技巧,提升教学能力,在各参赛阶段稳扎稳打,最终获得二等奖。
第一次参加省赛就获得这样的成绩可喜可贺,但是李光感觉自身还有很多问题,特别是课件制作和个别片段的选取等方面。因此,比赛一结束他就投入到下一次比赛的准备中,不断反思自身不足,在日常授课中逐步完善与提高。他深刻地体会到,讲课比赛的技巧来源于实际的教学经历,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也一定能够总结出或者快速找出提升讲课效果的方法。同时他也坚信,教学比赛也会反过来促进教师讲课水平与质量的提升。
自2022年11月准备山东省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初赛至2023年6月底的决赛,他一直在围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和应用进行深度学习和调研。对于“怎么教、怎么引入、怎么进行课程思政、怎么反思、怎么设计、怎样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等方面,他不断学习,理清思路,通过回看专家报告、请教优秀教师、广泛调研课程知识点应用等方式,最终确定了参加初赛的片段并整理出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达到了“育人入脑、育人入心、育人入行”的效果。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他前后多次录制初赛视频,最终选取最满意的一个参赛,成功入围复赛。复赛期间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他体会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公共基础学科在解决实际应用和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课程理论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的高度,在知识点总结和深挖课程思政方面,他主动请教校内专家、学院同事及相关专业老师,最终在课程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素材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点。
决赛期间,他主要着手复赛课件升级,不断修改、打磨课件。打磨过程中,全部试讲新内容,借机会锻炼自己。他始终相信,精心准备的材料必然会得到专家的认可。最终,他突破自我,破茧成蝶,获得省青教赛一等奖。
在这个过程中,李光深刻认识到教学与科研的互促共进作用,通过比赛能够有效地整体把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备好课。要想教得好,使学生受益,就必须认真分析教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
科研深耕:在孤独中寻找星辰
2021年冬天,李光在办公室盯着电脑屏幕,试图证明某个半对称图的性质。窗外飘雪,暖气片发出嗡鸣,他终于突破瓶颈,完全刻画与分类了5度无平方因子阶半对称图,其结果顺利发表在图论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Graph Theory》,这一工作部分解决了Folkman曾经提出的问题,为更多阶数或度数半对称图的分类与刻画奠定了基础。
更多的时候,基础学科的研究是一场漫长的独行。李光秉承着“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的理念,刻苦钻研,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对于半传递图,马鲁西奇曾引入交错圈理论,学者们借助该理论对4度半传递图的结构性质进行了刻画。遗憾的是,这一方法和结果难以推广到一般度数的半传递图上。受此启发,通过推广马鲁西奇引入的交错圈理论,他和自己的博士生导师路在平教授首次定义了图上一个新的连通性的概念,即交错路径和交错连通图。基于有向图的标准双覆盖,他们提出了交错连通图理论,探究了交错连通图相关结论,刻画了无平方因子阶交错连通边传递图,证明了这样的图自同构群具有良好的结构。他们还发现此类图与半对称图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交错连通凯莱有向图的刻画与分类,可以构造更多有趣的半传递图和半对称图,为完全刻画与分类限定条件下半传递图和半对称图积累经验,为半对称图和半传递图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方法。基于以上工作,李光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围绕“四大攻关技术”类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通过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的情况,利用刻画半对称图构造相应的LDPC码,他尝试发现更多性能优良的纠错码,将它们应用于新一代通信系统,促进移动通信编码技术的发展。此外,小度数传递图的刻画与分类,可以为互联网络的拓扑结构提供更多的选择,设计出更有效率和更好容错性的互联网络,进而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供给,加快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基于以上工作,李光牵头了山东省“青创团队”。
倾情付出:在实践中引领学生
李光始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良心活。对于每一节课,他都用心备课。在教学实践中,他坚持贯彻“两性一度”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每一学期,每一次课,他都会依据目标导向,展开学情分析,设置课程目标,打破教材局限,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完善评价机制,最后分析成效并反思。
按照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的总体要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他深入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实际案例,他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深度、广度和温度,确保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教学模式,在教给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理论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意识。

从教近7年,李光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塑造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的梦想,努力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路人。自2022年9月起,在承担日常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同时,他利用课余时间协助学校及学院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实验班宣传、选拔与组班等一系列工作。为顺利完成实验班建设体制改革,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他通过每周定期与专业任课教师交流、课下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准确掌握班级每名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大家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协助学院对学生进行从业技能培训,指导学生获得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个人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此外,指导校级优秀毕业论文1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真心真情对待教学和科研的李光赢得了学生的钦佩及同事的认可。他说,自己将继续前行,以知识传递知识,以情感唤醒情感,以德行感染德行,一路耕耘,一路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