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人物  >  良师风范  >  正文
【良师风范】张道林:追赶太阳的农机科研人
记职业道德模范践行者、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张道林
作者 : 曹佃丽 王梓颖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 : 2016-11-08
阅读次数 :

和蔼可亲的笑容,谦逊温和的话语,简单朴素的着装,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让人渴望亲近的气场。他就是国家精品课程《农业机械学》负责人、玉米收获机械团队带头人、我校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张道林。

40年前,张道林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便报名参加,由此走进了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的大门,毕业后留校从事农机教学与科研工作。从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授、研究生导师、玉米收获机械团队带头人,并带领团队为我国玉米机械装备研发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一系列贡献。这位农机行业的专家,深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科研为民的梦想。

把科研做在田间

“也可能是因为出身农村,切身体会到农业机械对农村的重要性,所以我对农机特别钟情。”在谈到自己的科研道路时,张道林说道。一个如此简单质朴的理由,让张道林在这条科研道路上一走就是40年,当身边许多“同行”纷纷改行时,他却在这条路上坚持了下来。

翻开履历,张道林的一项项成果让人瞩目: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农业部“948”、公益性行业等科研项目,通过实验确立了玉米收获机摘穗割台的关键技术参数及相关理论;创新研发出无链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技术、玉米果穗秸秆兼收技术、玉米秸秆收集成条铺放技术、玉米果穗收获秸秆打捆技术和玉米籽粒收获机柔性脱粒技术,并广泛应用于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先后研制出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以及与小麦收割机互换割台型玉米收获机、新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等多种产品。

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张道林对专业的艰辛付出。“在研究玉米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试验,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来支持机械的专业性与实用性。”2006年至2013年间,每逢玉米收获季节,除了在山东本地,张道林还经常带领团队到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等地的玉米种植区进行试验。由于玉米收割期短,张道林和他的团队成员每天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奋战在秋收一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测株距、数果穗、查落粒……每天都要追着太阳跑。

钻到玉米地里进行测量,时常搞得全身都是泥土,虫子和杂草直往脖子里钻,脸和手经常被玉米叶划伤。农机行业搞的是应用型研究,只有制造实用的机器,才能得到农民的认可,但要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比其他专业难得多。“我们没有试验就出不来数据,回想起来,可真是把论文写在了玉米地里。”虽然试验是在艰苦环境中进行的,但张道林没有丝毫的抱怨,他的眼里满是对专业的赤诚与热爱。

玉米收获机在当时国内的利用率还不算高,正是张道林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辗转各地奔波试验,才研发出各种新技术,并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提高了我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视机械如同孩子

搞农机研究不仅要下得了农田,干得了体力活,还要深入企业,搞好合作,善于发现民间能人,不断学习,潜心研究。

张道林带领团队研发出的一系列应用型技术,要与农机企业合作生产出实用型的农业机械并投入市场运营,老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在山东福田雷沃、颐元、巨明、金亿、国丰、向农等知名农机企业,经常会看到张道林及其科研团队忙碌的身影。

有一次,一位农民把小麦收割机开进了山东向农机械有限公司,要求他们把玉米收获机配到自走式小麦收割机上,这个农民的愿望为张道林的科研带来了新思路。张道林带领团队开始了新的研发工作,他们每天带研究生到企业、到邹平的农田里进行试验、改进,功夫不负有心人,互换割台式玉米收获机研制成功,实现了一机两用,机器研发生产出来之后,很快推向市场,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喜欢。

在欧洲各国参加学术交流、对其农机企业进行访问的时候,张道林看到了许多我们所欠缺的东西。他吸取了国外新技术,回国后加倍努力,潜心钻研,还不定期拜访“民间名人”,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在拜访了北京一家大型国营农场的工程师后,他有了新点子,研发出一种新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在收获玉米果穗的同时,还可进行秸秆收集,这是人工收获和其他收获机械所无法实现的。新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实现了秸秆的有效利用,也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玉米收获技术不断进步与完善。

“对每一台研发成功的机械都像孩子一样看待,看着它被农民朋友使用,农民朋友开心,我也很开心。”张道林说。然而,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无尽的辛酸与汗水,都包含着无数次的失败与改进。在试验中,并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结果,但是张道林从没有放弃,而是在一次次尝试中找出路,也正是这些失败和辛酸给了张道林宝贵的科研经验与财富。他先后受内蒙通辽农机局及四川农业局等单位邀请,讲述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经验,他研发出来的玉米收获机在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及东北三省等地得到大力推广,方便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秋季收获。

对学生关爱有加

张道林不仅在专业研究领域深有造诣,在工作生活中亦是一个典范。

“张教授在我心中是一位忠厚长者,也是不折不扣的学科带头人,他把握时代问题非常准,德高望重。工作生活中,悉心关照;业务上,严格要求;对待学生,认真负责……”耿端阳是张道林的同事,提到张教授时他表示,虽然平常在工作中要求严格,但作为同事,他更像一位知心朋友。对学生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宽严相济,学生犯了错误他从不网开一面,学生结婚他会亲自送去祝福,学生们都很爱戴他,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回来看望他。

贾春阳是张道林的学生,她说张老师是一位如师如友般的导师。“刚从师于张老师时,我的学科基础比较薄弱,张老师就一直设身处地给我指导,他不要求我在短时间内取得多么大的成绩,但要求我脚踏实地,每天都要有进步,这让我很感动。”贾春阳称,除了专业知识,张道林对其人生的影响也很大。一位学生出现就业问题,他一直比较担心,有一次开会正好路过便顺道探望,当知道学生过得很好时,他深深地舒了一口气。这样普通的一件小事,却在贾春阳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设身处地为我们学生考虑,做张老师的学生真的很幸运。”


若一个人能始终保持对专业的那份热情与执着,能四十年如一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能时时悉心关照身边的同事和自己的学生,他必定是懂得生活的温度、能将难题化为甘怡的智者。多年的坚持与努力,张道林做到了,并以其智慧和言行激励着更多年轻教师和学子不惧困难,勇往直前。


编辑:责任编辑 : 宋立平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