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人物  >  良师风范  >  正文
【良师风范】张学义:矢志不移 无悔坚守
作者 : 范卫波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 : 2016-10-14
阅读次数 :

张学义,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发明家,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高校车辆工程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

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之间,张学义教授已在学校工作了30余年。30余年来,几多物换星移,世事代迁,张学义也从风华正茂到头生华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而始终不变的是张学义在科研长路上的上下求索,对培养人才的满腔热情,对母校的深沉挚爱,对社会责任的勇于承担,他始终模范践行着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

科学研究路上无言坚持

“做科研沿着认准的方向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就会事半功倍,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科研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在谈到自己的科研经验时,张学义道出了其中的三昧,然而在这风轻云淡话语的背后,却是张学义艰辛的付出和潜心的钻研。

1985年7月,在学校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4年后,张学义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然而任职两年后,他却发现自己对学校的贡献并不大,于是,本着学习和奉献的精神,张学义考取了广西大学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重回母校,并踏上了科研长路,开始了上下求索之旅。

在多年的工作和研究中,张学义和其他研究人员发现车辆在运行中存在“低速灯不亮、高速烧灯泡”的问题,为此,他们提出研制一种恒压发电机的设想来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调研,他们却发现,恒压发电机虽然国内无此产品且市场急需,但是这不仅是国内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要攻克难度非常大。

认准方向就要一直干下去,张学义等人不惧艰辛,于1990年11月成立了机电工程研究所,踏上了研究征途。

研究所成立之初,条件十分简陋,只有5名教师,几间实验室,没有任何实验和检测设备,也没有资金。张学义他们没有气馁,没有资金就积极争取资金;没有设备就因陋就简,自己购买角钢、槽钢、钢板等原材料,利用台钳、切割机、钢锯、锤头等简单工具,制作所需的实验设备;遇到问题就分小组讨论,做实验论证,并向老专家请教。张学义还要利用闲暇时间钻研恒压发电机所需机械、电磁、电子等诸多领域的知识。

1992年7月24日,张学义等人研究的小型拖拉机、农用车用皮带式永磁恒压交流发电机终于研制成功。推向市场后深受欢迎,产品因此获得国家专利。

初步成功了,还要将研究推向深入。张学义等人先后研究了汽车用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可控整流稳压技术、永磁与电磁混合励磁稳压发电系统、汽车用起动发电集成装置、电动汽车永磁驱动系统及控制技术等并提出了理论分析方法。

深入研究过程中的付出同样不轻松:在一间狭窄闷热的小屋里,张学义经常研究到深夜,而不管周围机器的轰鸣声;为了研制一种新型的机型,炎热的夏天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三个月,不成功誓不罢休;想到一个点子,就赶紧记下来,时刻探求新的方法……开始研究的前十年里,张学义和课题组成员都在默默地付出艰辛的努力,什么奖也没有,他们却一直坚持研究,始终坚定不移!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张学义代表课题组站在了领奖台上,他主持完成的“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可控整流稳压技术及其应用”获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学校建校以来独立完成的项目获得的最高奖项。2009年,他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获奖后的张学义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而是以此为新的起点,在辽阔的科研之路上沿着既定的研究方向继续前行。

人才培养路上不倦付出

臧利国,2008年车辆工程专业毕业后,考取了张学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开始跟随张学义从事科研工作。在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推广项目“车辆用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可控整流稳压技术及其应用”时,张学义让臧利国承担了某一部分的研究和材料撰写工作,该项目于2011年获得二等奖。师从张学义的三年,成为臧利国科研路上的关键时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后,到南京工程学院工作的当年,臧利国就拿到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臧利国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张学义在科学研究上的言传身教。

“科学研究的成果最终还是要运用到人才培养之中,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随着张学义科学研究之路的不断延伸和拓宽,越来越多的项目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张学义让自己的学生分组参与到各个项目中,从项目申请材料的撰写、获批项目的研究,到项目完成后报奖材料的撰写,都让他们独当一面。项目研究完成了,真题真做、互不重复、水平较高的毕业论文的完成随之水到渠成。张学义还指导学生撰写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书,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仅2015年就获得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让许多参与撰写的学生从中受益。 

近年来,张学义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4项,就业率100%;培养的本科生,获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5篇,考研率35%以上,一次就业率95%以上。

为激发更多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热情,张学义将获得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10万元奖金捐献出来,设立了“理工之星”学生科技创新奖学金,以奖励全校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2010年,张学义又将获得的“淄博市杰出人才提名奖”奖金5万元,追加到“理工之星”奖学金中。奖学金设立以来,共有百余名优秀学生受到奖励。

服务社会路上不懈前行

从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中寻找科学研究项目,既能不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提升研究水平,又能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贴近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张学义看来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多年来研究的动力,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激励着他不懈前行。

二十多年前,张学义等人研究的永磁恒压交流发电机推向市场后大获成功,许多企业因此慕名前来寻求合作,淄博永泰电机有限公司、潍坊万隆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两家,经过洽谈,张学义与他们开始合作之旅。

那时,这两家企业还仅仅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张学义从为他们解决技术难题入手,不断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转让,企业终试后推向市场。在完成这一循环的同时,张学义将技术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不断提升研究高度,再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张学义在汽车电机电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在这两家企业投入实施,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这两家企业已经成为江北最大的汽车电机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近亿元。对张学义的技术服务,两家企业一直心存感激。今年学校校庆60周年之际,并非校友的两家企业负责人,特意来到学校表示祝贺,并拿出部分资金在交通学院设立奖学金,可谓情深意重。

虽然,张学义在汽车电机电器、电动汽车等方面的研究已经站在很高的层次上,在省内只要一提到汽车发电机,业内人士首先就会想到山理工的张学义教授。但张学义却从来不敢松懈,因为他知道“贴近行业的科学研究一旦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为此,他经常深入到企业,与研发人员交流,询问目前产品技术存在的问题,国内外有什么最新产品,随时准备着技术更新。正因为这样,张学义研究的新产品,真正做到了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始终处于国内外最前沿,引领着市场。

在学校60周年校庆之际,张学义教授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如果可以,我愿意做学校的守望者,守望着学校,不断向前,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情怀如此,梦想如斯,与学校结缘30余年的张学义,仍在执着前行,而路,也定会越走越宽。

【“四德之光”典型系列报道】

编辑:责任编辑 : 宋立平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