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兴衰,关键在人。2016年11月,山东理工大学第三次党代会上,该校党委书记吕传毅明确提出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首要工程”。为此,学校不断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优先”已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改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2016年8月,山东理工大学专门制定了“十三五”人力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按照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思路,重点实施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计划、优势特色学科带头人团队培育计划、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引进计划、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计划等四大人才工作任务,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专业技术职务直聘制度。为加大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力度,尤其解决海外优秀青年人才遇到的职称待遇问题,2017年9月,该校在借鉴兄弟高校做法的基础上,对部分高层次人才实施了专业技术职务直聘为副教授、教授办法。山东理工大学建立事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人才直聘通道以来,已成功引进9位高层次人才。
该校坚持“目标引导、分类管理、岗位激励、院为实体”,把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成果转化型等4类,加强岗位管理和目标考核,让每位教师都成为“驱动单元”。出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用办法补充规定》,在省属高校率先设置成果转化型教授职务,更加突出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导向。
不拘一格用人才,山东理工大学创新设立“学术特区”制度,围绕引才用才和成果转化打破条条框框的制约。毕戈华,“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项目核心成员之一,国外留学时中途退学搞研发,虽然学历不达标,但山东理工大学仍将他引入教职,让他在学术研究的舞台绽放光彩。
持续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作为一所地处既不是省会也不是沿海城市淄博的高校,山东理工大学在引进人才方面区域优势并不突出。但全校上下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把引进人才作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该校人才队伍建设一年一个台阶,以每年研究引进160名左右高水平博士的力度,持续加大优秀青年博士的引进,师资队伍梯次结构不断优化。该校现有专任教师210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68人、教授229人,国字号人才22人,“泰山学者”等省部级人才42人。
引育并重,注重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加强校内高层次人才建设
山东理工大学在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注重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突出“靶向服务”,如个别国家级人才办公科研用房紧张,相关部门和学院主动“挤”出办公用房,优先保证国家级人才实验室的使用。2017年1月,围绕“双一流”建设,按照“学科带头人+团队+任期目标”的人才团队建设模式,实施校内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计划选拔10人左右领军人才和30人左右学科带头人,培养造就60人左右学术带头人和100人左右青年学术骨干。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该校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关教师进修、海内外访学、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博士后进站、学历提升等政策文件,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访问和开展合作研究,并将教师开展海外进修访学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2010年以来累计派出38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高校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访问研究,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不断加大人才建设经费投入,高水平人才资源成效凸显
在人才优先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山东理工大学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科研启动、安家购房、骨干教师海外内访学、教师能力提升等经费始终得到优先保障。2016年以来,该校每年设立的人才专项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持续的投入、合理的分配、重点的支持,有效地保障了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山东理工大学已成功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0项;荣获1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项;荣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1人荣获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全省仅奖励5人)。
(新华网 2018-12-18
http://www.sd.xinhuanet.com/edu/sdjypd/edu/2018-12/18/c_1123866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