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不到,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乐红志便早早来到办公室。在查看完学院工作日志后,他拨通了一家名为“山东铭城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电话,“今天一定要完成高强骨料应用的前期实验工作”。
对于这家企业而言,乐红志并不是一位普通的高校科研人员,他是这家企业的“科技副总”。为何高校教师成了“企业高管”?
这一切都要从2019年底,山东理工大学实行的“一人双岗”计划说起。
“人”的融合
山东理工大学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几年前,该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与当地区政府联合发起了校城融合发展合作论坛。“一人双岗”计划便是2019年底,由该校党委书记吕传毅在第三届校城融合发展合作论坛上正式提出的。
“简单地说,这一计划就是学校的博士及高层次人才要有两个岗:一个岗在学校,一个岗在企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表示,在校教师通过在企业挂职“科技副总”岗位,发挥自身专业和资源优势,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工作,助推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发挥“纽带”作用,推动校企深度交流与合作。
早在2016年,山东理工大学便与淄博市政府签订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进行了全方位对接,尤其在平台建设、项目合作方面进展迅速。“不过一直以来,在‘人’的融合方面还缺乏更为切实有效的举措。”该校服务社会办公室主任李涛表示,“一人双岗”计划的最大亮点,就在于促进了“人”的融合。
何谓“人的融合”?李涛表示,长期以来,国内高校与企业大多集中在项目层面,即企业有了具体难题,高校科研人员帮助其解决,但除此之外,双方的沟通与合作少之又少。
“如果将企业和高校科研人员比作两座孤岛,这种合作模式相当于通过项目在两岛中间架了一座桥。一旦项目结束,‘桥’也就不存在了,双方便会回到‘孤岛’状态。” 吕传毅说,而通过“人的融合”,架桥的“材料”就变为具体的科研人员。如此,只要“人”还在,校企之间的联系便不会中断。
与此同时,作为一座“桥”,高校教师的作用并不局限于将高校的智力资源引入企业。“同时,他们也可以将企业中有价值的横向课题引回该校,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实践机会。”吕传毅说,“总之,‘人’的融合一定是双向的,否则就不可能做到有效融合。”
最大的问题
乐红志是“一人双岗”计划实施后的首批“科技副总”,与他同时参与其中的还有该校其他30位教师。对于这些“先行者”,山东理工大学做了充分的制度安排。
按照规定,如果有企业希望与山东理工大学开展“一人双岗”的合作,需要其根据主营业务及研发实际,先行提出“科技副总”具体需求。学校按照企业需求,选派符合条件的博士或教授并联系双方对接,深入了解彼此情况。如果双方没有意见,就可进入一个月的挂职试用期。试用合格后双方签订聘用协议,聘期至少一年,之后可根据双方合作情况长期聘任。
如此规定,显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这样一来,是否会分散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投入的精力?毕竟此前国内高校中,不乏导师忙于项目而忽略教学的先例。
受访时,吕传毅也回应了这方面的质疑。
“必须承认,影响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和行业的接触不够紧密。”他说,目前高校老师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导致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做得很深,但却没有任何企业实践经验。
“教师不能将自身研究与市场前沿相结合,导致的后果便是学生越来越不接地气。”吕传毅说,这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上面临的最大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将教师推向企业,也可以算作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
至于出现潜在问题的担忧,吕传毅坦言,这种可能当然不能完全排除,但“关键还在于你怎样去做”。他表示“一人双岗”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到了企业就与学校教学无关了,而是要引导和鼓励教师将教学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工作融为一体。而这就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
为了规范教师在企业的行为,防止教师出现违反师德、师规的现象,山东理工大学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实施规范。但有意思的是,尽管该计划在去年年底推出,相关规范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制定出来。
“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如实践中来的东西实在。”李涛说,相关规范预计将在今年八九月份推出。“我们会针对这段时间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力求‘实事求是’。”
那么,这段时间究竟暴露出了什么问题?
对老师的教育
“一人双岗”计划实施数月以来,校方听到的反馈主要是正面的,而且这样的反馈来自于校企两端。
“从高校端来说,该计划让教师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企业和个人双向互选的‘科技副总’,这一‘位子’的确定,带给他们的是一个责权利归属清晰明确的‘面子’。”吕传毅表示,企业也可以借此获得更多贴近实际需求的智力支持。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反思这一计划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对于地方理工科高校而言,纯粹的基础研究不应作为我们的专长,但教师却应该提升应用基础研究的水平。”吕传毅说,搞纯应用研究是一个办法解决一个问题,而应用基础研究则是一个办法解决多个问题。“在这方面,我们的教师还需要强化自身的能力。”
而在校企结合的操作层面,李涛表示,“未来一个重要任务是对教师进行‘教育’。”
“教师主要的成长路径是‘从高校到高校’,他们并不懂得企业的运作模式,更不懂得如何与企业进行有效交流。”李涛说,如何补齐短板,这是他们下一步要着力去做的事情。
就在不久前,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人社厅等八部门联合出台文件,对进一步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作出安排部署。在吕传毅看来,山东理工大学的先行先试,正是以行动对这一文件作出积极回应。
“根据规划,至2020年底,学校将实现约300名高层次人才挂职企业‘科技副总’的目标,未来更是可能覆盖千名左右的科研人员,实现‘千人千企’。”吕传毅说,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真正实现“人”的融合,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如果将视角放开,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几所学校的事情,而是所有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都要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也希望听到更多声音。”
(中国科学报 2020-06-09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6/355709.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