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媒体  >  正文
问学稷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道”与“术”
责任编辑 : 王伟
作者 : 高菲
来源 : 半月谈 文化大观
发布时间 : 2020-06-22
阅读次数 :

“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汉书·礼乐志》这样描述教育的重要性。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典籍,融礼乐射御书数为一体的君子六艺,莫不由教育而传承。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大学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到了有着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之称的稷下学宫时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回归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努力探索的命题。高校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学生如何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要义?让我们的目光转向两千多年前盛放过思想光华的稷下——如今的山东理工大学所在之地,探寻当今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发展之路。

开放包容:汲取齐文化精神力量 从容施展教育“道”“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高校如何肩负起引领青年领悟大学之道的使命与担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处于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理工大学充分挖掘齐文化,早在2004年左右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之后,2014年,《山东理工大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实施办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实施方案》等方案落地实施。

山东理工大学全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觉继承与弘扬稷下学宫崇尚学术、“百家争鸣”的文化精神,齐文化的力量与作用不容小觑。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齐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民认为,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有一个文化的重心,这个重心就是齐鲁文化。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齐国曾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成就正得益于齐文化开放包容、尊贤尚功、务实创新等特点。同时,王志民指出,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很早就提出理工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就应该将齐文化作为龙头。

为何一所理工类院校会选择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重要方向?吕传毅认为:“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学生的成长成才所需要的元素是多方面的,理工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文化的滋养。我们往往更多地重视具体的专业知识,即‘术’的层面,而忽略了‘道’。人文社科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道’,所以我们把人文社科教育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

知行合一:传统文化是“虚”专业知识是“实” 虚实结合方能知行合一

当今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普遍存在缺乏课程体系设计和有效全面推进的现状。如何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当代大学教育实践之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为了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国内的一些高校普遍开设了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而在十几年前就将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必修课的高校却不多见。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山东理工大学目前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齐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孙子兵法新论、《论语》与人生等各类齐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近20门,基本覆盖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所理工类的院校会如何设置传统文化课程?据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巩曰国介绍,“在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之外,我们特别关注修身文化。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将传统的自身修养、家庭伦理、社会交往、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的探讨等融入课程中,这是这门课程的特色。”这样的设置突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人生理念,体现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构筑人生行为标杆的教育目的。

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抓住了这一特点,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相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传统文化方面的选题,打造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教书—育人协同效应体系。截至2019年底,全校立项建设课程思政类项目95项,开设思政教改类课程351门次,覆盖全校21个学院所有专业,18974人次大学生因此受益。王志民认为:“加强学生思政课的传统文化教育,结合齐文化,切入点很好。齐文化的很多文化精神,优秀品质,让来到理工大学上学的学生都能有真切的感受。”

让“大学之道”真正融入学生的生命中,只有知识的灌输远远不够,体验与践行必不可少。稷下学宫时代百家争鸣的盛况让淄博这个地标永远地被世人记住,山东理工大学由此创建了稷下大讲堂,定期邀请文化名人做报告。《走进孔子》《老子的智慧与大学生人生》《国学与国术》等讲座,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无论是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节点,科技文化艺术节、“众团出击”社团品牌活动,还是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学生感受文化、践行真知的平台。学校先后策划组织了国学达人挑战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在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说,如果学习专业知识是“务实”,那么学习传统文化就是“务虚”,虚实结合,方能知行合一。山东理工大学的种种举措无不是在朝着培育对社会真正有益的、一个大写“人”的方向在努力,这正暗合了齐文化“尊贤尚功”的特点。近年来,山东理工大学出台了人才优先战略,不仅引进了千名以上的博士,还聘请了齐鲁文化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王志民教授为齐文化研究院的院长,由此举办了“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论坛”,让齐文化首次走向世界进行交流互鉴。齐文化研究院的力量得到了充实,在教材与师资方面亦成为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强有力的支撑。抓住了“育人”这一终极目标,山东理工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很好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

校城融合:打破校与城的界限 教育文化融合发展

除了人才培养之外,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如何做好科研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充分发挥科研的力量?

为加强齐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山东理工大学推出了校城融合项目,在组织开展齐文化与淄博市文化相关的重大项目研究,召开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讲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学校的创新举措,吕传毅将之比作“大米小米一起熬”,即把学校这个小米掺到地方这个大米中,不分你我,融合发展。同时,学校积极推进齐文化传承创新,助力淄博文化名城建设,学校各个层面的力量还参与了淄博市举办的齐文化节、蹴鞠赛等活动,将所学所用回馈于社会。

2015年,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的重要举措的“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的建立由山东理工大学牵头。旨在规划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的重点重大研究课题,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基地为何花落山东理工?先后被确立为“山东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齐文化研究院为何有此能量?吕传毅指出:“两千多年前,齐文化的代表人物管子就提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姜太公在齐地开拓创新的精神一直以来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此外,齐文化实事求是、开放包容的理念都是支撑我们前进的巨大力量。”在科研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同时,齐文化研究院亦在社会传播方面发挥作用,科研人员经常会走出去,在各种场合讲授齐文化与传统文化。这一系列组合拳,使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不断深化的同时,打破了校与城的界限,让优秀传统文化延伸到了社会。

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当下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稳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十余年,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作为高校,如何以文化为底色,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引领未来的发展?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习总书记曾说,要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而面对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应有所不同。随着学生的成长,传统文化教育不应该是机械的重复而应有更深层次的升华。如果说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被动地接受和灌输较多的话,在大学阶段,学生就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研究,不能再处于人云亦云的层面。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如今的传统文化教育与理想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

大学不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地方,而是培养人的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时一地而是陪伴人一生的,理想的传统文化教育让我们在情绪低落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可以从中获得智慧;修身齐家治国,无一不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高校作为引领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高地,责无旁贷地担当着研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重任,任重而道远,还需一代代人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本文刊载于“《半月谈》文化大观”  2020年第1期)

编辑:责任编辑 : 王伟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