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媒体  >  正文
高质量发展论坛丨吕传毅:点燃人才“引擎” 为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赋能
作者 : 吕传毅
来源 : 山东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 : 2020-07-03
阅读次数 :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明了人才对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人才资源汇聚之地,更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扎实细致地做好人才工作。多年来,山东理工大学坚持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努力克服区位劣势,积极探索“引才、留才、育才、用才”的真招实招。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为此,学校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服务发展,注重解放思想、创新制度,不断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改革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创新引育服务,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

学校聚焦聚力人才引进机制和服务保障创新,完善人才政策制度体系,筑巢引凤,抛出引才“橄榄枝”,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学校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实施办法》,并探索实施“稷下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简化、规范人才引进程序,建立青年拔尖人才引育路径;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发挥山东省一流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独立研究院(高水平创新团队)聚才效能,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办法,建立人才引进快速通道;设立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点,组建海外引才团组,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学院院长,对全职引进业绩突出的海内外优秀人才,建立“直通车”,直接纳入校内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支持。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落实党委常委联系专家制度,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人才“后勤服务员”和“政治指导员”作用。2016年以来,学校为引进的22位国家级人才、33位省部级人才以及400余名博士,协调落实岗位聘任、薪酬待遇等工作,深化校城融合人才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妥善解决人才配偶工作、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下大气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为人才提供精准服务,从科研的方方面面延伸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可谓无微不至。如今,尊重人才在山东理工大学已成为新风尚。

改革管理体制,构建人才科研新生态

学校围绕激发人才的科研创新活力,以成为全省首批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单位为契机,持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研发的突破。

聚焦流程再造,松绑减负,让人才有幸福感。成立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专班,出台两批文件,将科研人员自主权放到最大,简化科研工作办事流程。与2017年相比,2019年学校到位科研经费提高55.14%,获批国家级项目数提高40.98%。9项成果荣获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获一等奖数量位居省属高校首位。

聚焦机制优化,放权聚力,让人才有获得感。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导向,设置成果转化型教师岗位,建立急需人才直聘通道,将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收益从60%提高到80%。实行首席专家制度,赋予其在科研立项、组建团队等方面更大决定权和调配权。

聚焦成果转化,设梯搭台,让人才有成就感。建立集成果研发、转化、应用及产业化于一体的完整链条,搭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实施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技术创造全国单笔科研成果转化金额最高纪录5.2亿元。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学校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额居全国高校榜首;获批教育部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新活力

学校建立健全基于岗位管理的“设岗聘任、晋升晋级、考核评价、分配激励、流转退出”五位一体的人事制度体系,赋予专业技术人才硬核激励,充分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创造性。

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让每位教师主动成为“驱动单元”。学校2018年出台《教师岗位任务与考核指导意见》,明确教师岗位聘期任务和年度任务要求,建立分类管理、量化考核的教师岗位考核制度,同时运用模块化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为教师精准镶嵌师德荣誉、制度激励、高端引领、双百工程、进修培养五个“成长模块”,打造独具特色、效果显著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模式。全校呈现出“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每一名教职员工都成为学校这列“动车”的驱动单元,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才智。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业绩突出者有更多获得感。2019年初,学校出台《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坚持绩效考核与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坚持效率与公平、继承与创新兼顾,同时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人员年薪制,转变奖励性绩效工资拨款方式。学校将绩效工资按照岗位、超岗位科研任务和关键指标考核三部分核拨到学院,由学院根据发展目标和年度任务,结合教职工岗位业绩完成情况制定分配办法,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对全体教职工尤其是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激励导向作用明显。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让优秀人才竞相涌出。为深化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制度改革,近期根据国家、省的政策精神制定出台新的教师、辅助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工作实施办法。新办法更加突出“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分类评价。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成果转化型四种类型,评聘实行业务条件“1+1+X”创新模式,第一个“1”指教学最低要求,第二个“1”指科研最低要求,“X”指各学院自主增设相当水平的业务条件要求,使评聘条件更符合学院发展实际和学科专业特点。二是注重快捷高效。在校内人才中实行教授确认制,在引进人才中实行教授、副教授直聘制,在教授中设置终身教授岗位,打造人才成长强力引擎。三是注重青年教师成长。对一些职称岗位申报高一级岗位任职年限或申报条件放宽限制,减少论资排辈,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助力搭台。四是注重本职工作内容评价和工作实绩。辅助系列对发表论文等成果要求更加符合岗位履职特点,在实验技术、工程技术、会(审)计3个系列增设正高级岗位。五是注重成果质量。以破除“五唯”为导向,实行代表作评议制度,不再片面讲求成果数量和形式,而是以追求质量和内涵为主,适度考虑数量。

搭建多元平台,开辟人才成长新通道

学校坚持唯才是用、引育并举,通过校内人才工程赋予专业技术人才价值动能和成长平台,不断拓展人才成长新通道。

实施“双百工程”,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2017年,围绕“双一流”建设,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5年内选拔10名左右领军人才和3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培养60名左右学术带头人和100名左右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任务期满考核验收和分类考核反馈”机制,多元化薪酬体系使教师待遇与自身最大价值相适应,极大稳定现有人才队伍,不断激发人才更大潜能。目前,全校入选“双百工程”第一层次4人、第二层次21人、第三层次41人、第四层次63人。其中,第一层次的张学义教授获得2018年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李平教授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第三层次的周晋教授,2018年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17年、2018年入选者中有近20人于近3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5人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0余人获批国家基金项目。

实施“一人双岗”计划,助力校城深度融合发展。学校与淄博市坚持“大米小米一起熬”发展理念,把对方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在科研项目立项、研发平台建设、共建众创空间等方面,不断创新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新格局。近4年,与淄博市融合发展项目达300余项,到位资金1.42亿元。2019年,学校又启动实施“一人双岗”计划,让“就职理工,服务淄博”理念落地开花,力争实现“千人千企”目标,构建项目、平台、人员“三位一体”的校城融合发展新局面。该计划通过让博士及高层次人才挂职企业“科技副总”,一岗在学校,一岗在企业,实现学校与企业深度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研发实力。在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企业中有价值的横向课题引流回校,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实践机会,将教学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工作融为一体。目前,学校已完成淄博市150多家企业的“科技副总”选聘和上岗工作,预计年底将实现300名左右博士及高层次人才挂职企业“科技副总”,直接与300多家企业实现融合发展。

厚植成长沃土,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广纳天下英才,厚植成长沃土,推动人才成长和学校发展相融互促、同频共振。

以成为全省高校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改革试点单位为契机,学校探索在全球招聘学院院长,同时打破学科壁垒,融合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建设山东省一流学科提供重要支撑。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获批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现代农业装备、新能源汽车入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两大“聚焦计划”。推荐引进的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署航空应用技术中心高级研究员霍夫曼教授入选2018年度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

毕玉遂教授领衔的新型聚氨酯材料研究院被授予“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荣誉称号。团队核心成员毕戈华以特聘方式入职学校,直聘副教授,获得2018年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徐丙垠教授倾心打造智能电网研究中心,在电力线路故障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电工电子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团队,“智能电网创新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创新团队,“智能电网研究院教师团队”被评为山东省2017年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8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被授权成为博士学位点。

引进的“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组建工程陶瓷研究院作为学校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重要平台,为淄博陶瓷产业品牌建设、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为航空航天武器装备高技术陶瓷材料研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省政协原副主席、齐文化研究专家王志民受聘为学校齐文化研究院院长,他主持的稷下学派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获2019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他促成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比较研究,举办了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论坛,用实际行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有力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满忠胜副教授,在光子轨道角动量研究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物理领域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标志着学校在光物理基础研究领域及国际学术合作再上新台阶。

2020年4月,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全省高校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以超常规举措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机制。5月11日,他在主持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专题汇报会时又强调,要持续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在人才支持机制、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激发人才活力、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生态、创新人才管理模式上努力实现新突破,整合完善人才政策制度,提升人才工作整体效能。这为高等学校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山东理工大学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兴鲁”行动32条,持续发力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多措并举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点燃人才“引擎”,为服务我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山东教育新闻网 2020-06-26

http://www.sdjyxww.com/gjkgzlfzlt/14956.html#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编辑:责任编辑 : 王伟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