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融合为高质量发展精准解困
四年来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八百余项、撬动社会资金近百亿
校城深度全域融合
“当前我们急需六方面的技术:一是含氟氯污水处理技术;二是与C4、C5、C9关联的新技术……”在淄博市张店区与山东理工大学日前举办的“校城融合”专项活动上,山东齐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广慧提出了企业当前及未来发展急需攻克的技术问题。
作为对接齐隆化工的专家,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李玉超博士表示,要发挥自身专业知识,为企业发展制订解决方案;同时,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将联系其他专家学者给予帮助。
在淄博,山东理工大学与当地企业这样融合共建的场景早已不是新鲜事。
淄博市科技局局长于秀栋介绍,2016年4月,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政府签订《校地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将校地融合纳入各自发展规划,建立战略对接和会商联络机制,以及校地融合项目绩效考评机制。截至目前,山东理工大学在科研合作、人才共享等方面累计获得淄博市1.42亿元资金支持。
如今,淄博各区县正在与山东理工大学形成全域融合之势。全市11个区县已全部与山东理工大学进行了全方位对接洽谈,形成了校城全域融合向深度、广度发展的新局面。
“科技副总”上得讲堂进得厂房
10月23日上午9点半,记者来到山东宸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善奎正在与“科技副总”潘科峰讨论新的废水处理设计方案。
张善奎坦言,虽然自己有十年从业经验,也是工程师出身,但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仍需要专业能力更强、了解最前沿科技成果的高端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建立人才共引共用机制,推出“一人双岗”计划,即山东理工大学的博士以上高端人才要有两个岗位,一个岗在学校,一个岗在企业。山东理工大学博士到企业挂职“科技副总”岗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工作,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科研应用水平。
“‘科技副总’的到来,让我们的废水处理工艺和设备设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设计研发思路更为清晰。潘博士来后,我们接了好几个大单,公司更具发展后劲。”张善奎告诉记者。
潘科峰则表示,从读书到工作一直没出过校园,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是一个丰富实践经验的好机会。据了解,在山东理工大学,像潘科峰这样的“科技副总”博士及高层次人才已有221名,涉及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217家企业。
精准融合科研成果链与产业需求链
在天之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展厅,董事长于克福拿起一瓶矿泉水,倒在一块棕红色透水砖上,瞬间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触摸砖块,竟然没有潮湿的感觉。
3年前,天之润作为一家建陶企业,面对环保压力,全线停产。干了38年建陶的于克福想到了离企业不远的赤泥山。凭着多年的建陶生产经验,他想用这些赤泥生产固废赤泥透水砖。但这道难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无法解决。
后来,在淄博市科技局牵线搭桥下,企业找到了山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乐红志博士作为合作伙伴。经过近2年的研发,赤泥含量50%-70%的赤泥透水砖在天之润问世并投入批量生产。天之润成为国际上第一个成功破解赤泥难题的企业,目前已建成国内首条赤泥生态透水砖示范生产线,年消耗赤泥10万吨。
校城融合实现高校科研院所成果链与当地产业需求链精准融合。2016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开展校企合作项目851项,推动全市200余家企业与驻淄高校开展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淄博市科技部门依托实施校企合作项目,助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撬动近百亿元社会资金、企业资金与山东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益。
(大众日报 2020-10-26
http://dzrb.dzng.com/articleContent/2131_80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