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了一口气
在今年4月24日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宣布了一批特殊“乘客”的名单——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其中,涡虫是首次亮相中国空间站,引发了科学界的特别关注。
曹忠红介绍,涡虫被称为生物界“孙悟空”,其生命历程已经超过5.2亿年,被切断后可再生。曾有科学家在实验中把一条涡虫切成279份,一周后每段都再生成了一个完整的涡虫。这种仅有指甲盖大小的生物以其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理想模型,它与人类基因的同源性高达70%以上,却能够再生出身体任何缺失部位,甚至包括有功能的大脑。
“上行之前特别紧张。空间站实验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从上行期间到在轨运行,随时都可能发生突发状况。”回想起发射前的心情,曹忠红坦言,而这种紧张情绪一直持续到实验正式开始。“当看到所有样本100%存活,我们想要拍摄的时间点和想要保留的时间点都顺利固定时,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在太空实验进行的同时,地面科研团队同样忙碌。他们需要开展完全相同的平行实验,作为天地对比研究的基础。
“太空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在地面反复演练后续实验的分析流程,不敢有丝毫马虎。”就这样,通过地面指令,科研团队完成了样品图像采集、自动换液和样品固定等关键操作。
“我们成功拍摄到了涡虫在太空再生过程中的图像信息,并在不同再生时间节点对样本进行了固定和保存。”谈及实验结果,曹忠红语气稍显激动,毕竟在她看来,涡虫空间再生实验的意义远不止于科学探索的突破,更蕴含着人类健康与医学发展的巨大潜力。
“天选之虫”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太空获得涡虫再生过程的全记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查询获悉,此前国际上曾开展过三次涡虫空间实验,相较前两次设计相对简单、缺乏过程记录和不同时间节点样本固定的实验,本次实验首次在太空启动再生过程,并完整记录了再生图像,固定了不同时间节点的样本,意义更为重大。
事实上,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以涡虫为模式生物开展研究已有20余年,在涡虫发育与再生、免疫、基因组研究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也是我们能够成功申报空间站实验项目的重要原因。”曹忠红说。
2016年,曹忠红加入山东理工大学,将其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攻读博士期间的空间生物学背景与学校现有的涡虫研究平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科研优势。2019年,团队正式申报空间站实验项目,经过多轮严格的科学评审和可行性论证,于2022年获得批复立项。
为了让涡虫顺利登上神舟二十号,团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比如:在涡虫培养方面,团队专门设置了培养室,温度随季节微调,时刻控制在20℃左右,因为涡虫对水质要求很高,在培养用水方面也很讲究,只能用山泉水进行培养,两三天换一次,保证涡虫保持在一个有活性的状态;不仅如此,平时要给涡虫喂食生牛干和大虾肉,还要把食材搅碎方便食用……“最后我们从前期精心培养的涡虫中,又按照严格的标准仔细挑选,最终选中了48个片段样本,可谓名副其实的‘天选之虫’。”曹忠红介绍。
关键之钥
随着样本成功返回,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随即展开,这是一场新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对样本进行组学分析,探索空间环境对再生影响的分子机制。并且,要在1-2个月内完成前期分析,获取组学原始数据。如果顺利,很快就能进入深度分析阶段;如果遇到问题,就要立即调试优化实验方案。”曹忠红对团队计划进行了介绍,同时也对“新的压力”直言不讳。“现在我最担心的,是在下一步处理样本时,比如提取核酸、蛋白质的时候,能不能把这些样品保全下来,确保都能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分析中。”曹忠红告诉记者。
作为有望为人类组织再生、损伤修复提供新思路的这项研究实验,无疑被业界寄予厚望。在曹忠红看来,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人类对发育与再生调控机制的了解会越来越透彻,这将为寻找延缓衰老、促进损伤修复的策略提供重要助力。正因如此,对曹忠红和她的团队来说,那段“特别激动”的项目获批时刻、那些在太空中的紧张日夜,包括样本返航前的辗转反侧,现如今都已转化为推动科研继续向前的动力。
在山东理工大学的实验室内,这些从太空归来的涡虫碎片正静静等待着向科学家们讲述它们的太空故事。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古老的生物或许将帮助人类解开生命再生的奥秘。这短暂的204天,或将成为未来太空医学和再生医学新道路开辟的关键之钥。
(齐鲁晚报 2025-11-19 A03版
https://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251119/PageA03T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