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半年前搭乘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升空的涡虫吗?11月14日,它们跟着神舟飞船回家了!不过有个关键细节,和大家想的不一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涡虫空间项目”负责人、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曹忠红处独家获悉,这批“荣归故里”的涡虫,不是活蹦乱跳回来的,它们早在太空生长过程中就已被处理定格。
“虫子是活着上太空的,但回来时都做了固定处理。”短短10分钟的采访里,曹忠红就为记者解开了谜底。啥是“固定”?这是生物学常用的样本保存方法。简单说,就是在太空中选好再生的关键时间点,把涡虫的存活状态、所有分子特征都“凝固”在那一刻。别看样本是死的,可它完美保留了太空中那一瞬间的分子特征。这意味着,科研人员带回来的,是一组藏着太空再生密码的“时空胶囊”。
既然如此,费这么大劲让涡虫上天,核心目的到底是什么?曹忠红直言:“我们不关心它能不能在太空再生,国际上早就有人证实过这件事了。我们更在意它怎么样再生,和在地面再生有啥不一样。”
“修复和再生是个复杂过程,我们想钻进去研究。”曹忠红解释,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涡虫的干细胞怎么增殖、怎么迁移、怎么分化,和在地面比有什么不同,都是他们要弄明白的。这项研究正从宏观现象,一步步往看不见的微观机制深入。
在这背后,还连着一个大目标:保障航天员长期在太空的健康。曹忠红说,现在让人类长期待在太空,技术上已不算难题。可太空环境会给人体造成一系列损伤,“我们着急要找干预办法,要么延缓损伤,要么等损伤后让人体恢复得更快。涡虫在这方面是个非常合适的‘模型生物’。”
为啥涡虫能当“模型生物”?因为这种有着强大再生能力的小生物,虽然结构简单,却和人类同属于三胚层生物,基因相似度高达70%以上。曹忠红坦言:“我们从这种再生能力比较强的模型生物入手,跟着它在太空中的修复线索找答案,就是想为解决航天员的健康问题,提供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数据支持。”
“整个项目设计的是追踪再生过程。”曹忠红补充,目前实验设计部分已操作完成,但从太空回来的涡虫和地球上的涡虫到底有什么不同,还要等具体的分析结果出来后才能准确掌握。
(齐鲁晚报 2025-11-19 A03版
https://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251119/PageA03T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