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媒体  >  正文
山东理工大学:持续深化工程实践教育改革
作者 :
来源 : 新华网
发布时间 : 2025-03-26
阅读次数 :

山东理工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制造强国战略部署,聚焦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持续深化工程实践教育改革,历经13年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构建了“创新驱动、项目牵引、成德于行”的工程实践教育新范式,有效破解了实践创新路径模糊化、工程能力培养碎片化、综合素养培育空泛化等难题。该成果获2024年全国高校工程创新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年均惠及学生超8500人,成为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样本。

创新驱动:构建“专创融合”双创教育体系

针对实践创新路径模糊化的问题,该校首创基于方法驱动的“专创融合”双创教育体系,通过研发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标准,构建“基础理论-专创融合-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四阶课程群,实现创新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开发“三维坐标创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模式”等专创融合方法群,牵头制定《创新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实施指南》等2项团体标准。全校各专业开设专创融合课程362门,每年85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方法基础”必修课接受基础训练,5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方法实践”“工程创新实践”等选修课进行进阶训练。

项目牵引:打造“四阶递进”实践训练模式

针对工程能力培养碎片化的问题,该校提出“实践项目化、项目产品化、赛训一体化”工程训练新理念,构建了基础-提高-综合-创新“四阶递进”项目库。24个梯度化项目涵盖机械设计、智能控制、电子信息、材料工程等多学科领域,年均完成180余项产品化项目。例如,2023年学生团队开发的“太阳能新能源车”融合机械设计、电气控制与先进制造技术,获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金奖。

成德于行:创建“八模块”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针对综合素养培育空泛化的问题,该校依托工程实践项目,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与美育教育,构建了“八模块”课程思政素材库,开发81个思政案例,创建了“导学-讲解-实践-反思”四路径育人机制。

思政教育,厚植文化自信与科技报国情怀。在“传统文化”“大国重器”模块中,通过讲述我国古代工匠故事和当代重大工程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工程文化之美,培育文化自信。例如,在数控技术实训中,学生通过调整0.01毫米精度误差,亲身体验工匠精神,深刻理解“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在“工程思辨”模块中,结合“北斗导航”“高铁技术”等案例,激发学生科技报国情怀,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创新”的使命担当。

劳动教育,弘扬劳动价值观与工匠精神。通过“大国工匠”模块,学生在真实项目中体验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劳动,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2023年数据显示,93%参与工程训练的学生表示“劳动教育让我更懂得精益求精的意义”。学校获批山东省劳动教育典型教学案例1项、优秀实践项目2项。

美育教育:融合科技美学与工程实践。在“科技美学”模块中,将美学设计与艺术鉴赏融入项目训练,引导学生从产品造型、功能设计到用户体验中感受工程之美。《文理渗透、理实一体、科艺结合的公共美育课程建设与推进模式》获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创新案例二等奖、山东省一等奖。

展望未来:服务国家战略,深化三维拓展

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山东理工大学将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持续深化“创新驱动、项目牵引、成德于行”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纵向贯通本硕博培养链:构建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贯通式培养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连续性培养,推动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横向拓展学科交叉项目:充分发挥学校工科优势,深化多学科协同创新,重点开发智慧医疗设备、生物医学工程、数智金融等新型实践项目,着力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深化与区域重点企业的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和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华网 2025-03-26

http://www.news.cn/app/20250326/0e2a59d824db44aab926e2c4ccbb05c6/c.html)


编辑:王伟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