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不断创新思路,寻找路径,积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践,努力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围绕在机制完善、资源整合、品牌塑造、育人融合等方面,探索构建以导向、导学、导心、导行的“四导”工作模式,推进文化育人在校园的繁荣开展、创新开展,实现了文化育人的一体化、协同化推进,积聚起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育人合力。
坚持目标聚能 树立文化导向
在弘扬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找好位、定好向,注重在引入、结合与贯通上下功夫,以明确的目标牵引各项实践活动开展,为文化育人导向定航。
学院注重一个引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地域文化-齐文化的优势,从博大精深、精髓要义中汲取养分,让文化育人彰显底蕴,更为鲜活,更具特色;做到两个结合,坚持价值引领、文化引路,在增强文化自觉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培育文化精神中提升文化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充分结合,与党史、四史学习教育的充分结合;实现三个贯通,把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上课下进行连接打通,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引导大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形成了人人参与,处处育人的生动局面。
打造育人两翼 推动文化导学
学院坚持校内外优质文化资源的创建并重,引育并举,不断筑实育人基础,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深入开展,打造了强有力的育人平台与骨干队伍,增强了文化引领力。
分级创建平台。融入共创,积极参与学校获批的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建设和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申创工作。众域筹建,围绕地方戏曲、戏剧与影视等形式,在文献整理、文学研究、文旅开发等领域,建立了戏曲文艺研究所、汉籍整理研究中心、蒲松龄研究中心3个不同方向的研究院所,搭建学术科研平台,深化特色人才培养。
分类引育队伍。加强文化育人共同体建设,荟萃校外资源,聘请了20余位业内专家、知名作家、优秀校友分别担任兼职教授、驻校作家、校友导师,进一步丰富了师资结构,为育人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专业指导。培育校内资源,注重激发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骨干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引领作用,成立了“传统文化品行”育人工作室、“齐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辅导员工作室、国学社等多个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学、传习、竞赛实践,鼓励学生依托社团开展特色鲜明、缤纷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自我教育。通过持续建设,师资厚度不断增强,学习氛围日渐浓郁,打造出了一支由文化专家、知名校友、专业教师、思政辅导员等构成的多元化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出了一支热爱并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骨干队伍,教师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省级立项,国学社、三月剧社、蒲公英文学社先后荣获校级明星、优秀社团称号。
聚焦三个维度 注重文化导心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教育、品牌化塑造、立体化传播的三个维度,学院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与内涵,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提高了文化沁染力。
创设文化环境。在精神层面,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结合,凝练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特色学院文化精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价值影响,涵养大学生精神气质、品行修为,成为深刻影响文苑学子成长成才的重要动力来源。在物质层面,他们利用教学楼、学生公寓、连廊等启动“一室一品”“一层一主题”文化场所建设,建成润星书屋、阳光书咖、墨韵书斋、书法教室等文化场所,不断满足学生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需要。选取了48个齐文化成语组成的“稷风齐韵”文化展示,用经典故事启发哲思,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公寓。
塑造活动品牌。学院用“点、线、面”方式勾勒出文化活动体系的清晰轮廓,呈现出品牌化、届次化的发展态势。抓点,在2021年上半年历经4个月时间,倾力创排以地方戏种与红色文化结合的五音戏校园清唱剧《王尽美的母亲》,用文化艺术精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该剧由地方戏曲艺术家与近300名师生共同完成,将艺术和育人实践融为一体,把舞台变成了讲台,增强了文化体验、体悟。理线,以“文以载道,学贯古今”为主题,举办“文萃英华”传统文化节,贯穿全年,每年参与学生超过1500人次。促面,坚持以传习、体验、竞技等多元方式,举办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的传统文化活动,学生在各级文化类、国学类赛事中屡屡获奖。
拓展网络传播。建团队,以“互联网+文化育人”方式,成立“文言懿行”网络思政工作室,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工作室建设为例,曾荣获山东省教育厅优秀工作案例评选三等奖。建制度,规范信息采集、审核和发布的每个环节,实行信息推送审批,促进媒介聚合、复合传播,准确及时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建栏目,贴近学生实际,强化内容供给,坚持在深度、力度、效度上下功夫,打造了“泱泱齐韵”“文传时节”“传统荟萃”“书香阁”等8个特色专栏,发表推文150余篇,开展了民风民俗、太极拳、朗诵技巧等云端系列讲座,不断站稳文化育人的网络阵地。
推进四育融合 助力文化导行
学院注重把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融合推动,不断生成合力,引导大学生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提升了文化影响力。
对接课程思政。学院把文化育人与课程育人衔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与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适时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文化育人带进课堂,增进了教学联动。保障激励,通过项目遴选给予立项支持,提供建设经费,打造示范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确定为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示范课程,培育了院级项目3项。
融于服务实践。学院重点推动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组建队伍,投入指导,设计项目,实地调研,创新教育方式和实践形式,2021年共组队68支,参与学生近500人,“行知”实践团连续8年为山区留守儿童讲解《论语》、唐诗宋词,形成了良好的群体参与规模和教育传承。立足长远,在内蒙古通辽、山东高密、山东淄博多区县等签订实践基地,建立起文化实践的长效机制,向草原公益联盟扎根牧区,把文学作品赏析、剪纸、陶艺等文化课程开设到草原,并将牧区儿童邀请到大学校园,进行研学实践,曾荣获第三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创意类金奖。
推动组织覆盖。学院以年级、班级为单位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班级建设有机结合,开展特色传统文化班级创建活动。以传统节日为节点,组织清明、端午、中秋、冬至、元旦等特色团支部活动,通过班团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自豪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集体观念意识有效提高。扩大文化交流,进行学生社团结对活动,与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共建“汉语桥”,助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2-03-22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6c6b05743d8146e8a133e5b84510d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