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媒体  >  正文
山东理工大学: 让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
作者 : 张健
来源 : 山东教育(高教)
发布时间 : 2022-03-04
阅读次数 :

“远古遗风只有投射到今天的回音壁上才会激发出天籁之声,才能演绎出千古绝唱。历史的余温可以点燃现代的思想,传统文化正在穿越时空,鼓动今人的激情和梦想,在古老的土地上写下现代化的诗行。”初冬的齐国故都临淄,太公湖畔,一年一度的齐文化节如期举行。

近年来,山东理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以文化的自觉担当和国际化视野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履行文化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

山东理工大学坐落在齐国故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地域资源和优势。学校齐文化研究院作为目前国内高校唯一的齐文化专门研究机构,自1999年成立以来,先后获批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等。

2017年,学校以齐文化研究院为依托,成功申报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相继为山东省“十三五”规划重点文化建设工程——稷下学宫与诸子百家文化园等项目提供学术支撑。2018年,研究院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论坛”,大大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以研究院院长王志民为首的项目组策划论证的“稷下学派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成功立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在齐文化与稷下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18年9月,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论坛开幕式在淄博市临淄区齐文化博物院举办

学校围绕“齐文化”核心地域传统文化元素,构建规划、平台、课程、实践、师资“五维”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育人模式。通过汲取精髓,融入办学治校理念,有效提升办学治校水平;萃取精华,打通传统文化育人主渠道,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锤炼精品,构建“稷下”文化品牌体系,营造良好传承氛围,全方位呈现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成效。 

汲取精髓 提升办学治校水平

“学习齐文化,不能单纯地为学习而学习,要学懂弄通,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把工作做实。我们要多了解掌握齐文化的精髓,进而应用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辅导报告会上,王志民院长作的题为《大力弘扬齐学,坚定文化自信》的专题报告,系统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并从深刻内涵、历史贡献、精神实质3个方面深入阐述了齐文化。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丰富的内涵,对新时期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有着独特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学校汲取齐文化“尊贤尚功、开放包容”的思想精髓,深度融入学校“人才优先战略”,推动校城融合发展升级迭代。

2020年6月,山东省教育厅、淄博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山东理工大学

所谓“尊贤”,即唯贤人是用,体现到学校人才工作优先发展战略中,就是要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让人才在学校有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学校坚持引育并举,狠抓师资队伍建设这一“首要工程”,建立了“引育管服用留”闭环人才工作体系,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实施校内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通过多元化的薪酬体系使教师自身最大价值得以彰显,不断激发释放更大潜能。同时实施教师成长发展工程,建立完善精准服务人才机制,为各类人才协调解决后顾之忧。

所谓“尚功”,则注重以贡献、绩效作为衡量尺度,以工作业绩和工作实效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如何发挥好评价“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如何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作为最早纳入全省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高校,学校围绕职称自主评聘,注重“以人为本,分类评价”,实行“1+1+X”创新模式;注重“激励为主,快捷高效”,建立职称晋升“绿色通道”;注重“成果质量,破除‘五唯’”,实行“代表作”评议制度。学校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为各类人才发挥所长、特色发展助力搭台,引导广大教师主动成为学校“动车组”的“驱动单元”。

齐文化“开放包容”的智慧也让学校从中得到启发,与驻地淄博市开展深度融合。2016年,学校与淄博市签订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坚持“大米小米一起熬”的融合发展理念。2020年山东省教育厅与淄博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备忘录,省市整合资源、联手支持学校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和淄博市高质量发展。

为贯彻“就职山理,服务淄博”的人才融合发展理念,学校探索形成了校地人才共引共用机制和高层次人才融合发展的经验模式,创造性地实施博士及高层次人才挂职企业科技副总的“一人双岗”计划,成立科技副总团队,并计划5年遴选1000名博士及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挂职科技副总。

截至目前,470余名科技副总与挂职企业合作开发项目100余项,共建研发平台(研究机构、实验室)和教学科研实践基地30个,解决了200余个技术难题,形成80余项科技成果(论文、专利、成果转化、新产品、奖项等)。同时团队成员还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留淄工作,学校2021届毕业生留淄就业人数突破2000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22.6%,创历史新高。 

萃取精华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不仅教会我如何欣赏古代诗歌、传统手工艺品等,还让我在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思想碰撞中,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智慧,教会我如何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何与他人相处,让我受益终身。”这是社工2002班学生崔旭东在“中国传统文化”结课作业中分享的学习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通识教育核心必选课程,已纳入学校本科生各专业培养方案,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热烈的情感、良好的品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提高文化自觉、自信和传统文化技能,利用传统文化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

在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学校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深耕教育教学,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综合改革、课程思政建设3个维度,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实效。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构建以齐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学校齐文化研究院作为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齐文化与传统文化研究优势,开设本科生课程“中国传统文化”“齐文化与民俗”“齐文化与古代军事”“齐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齐文化典籍导读”等,此外还开设了如武术、蹴鞠、茶道等特色传统文化公选课程,形成完善的课程建设方案、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以及课程教学大纲。近5年,全校共开设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公选课程41门,选课学生达3万多人次。

深化教学综合改革,形成以教研成果“反哺”教学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学校通过支持教师开展教学实验、项目建设、课题申报、成果转化等,培育孵化教研成果,激励教师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实现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同时,组织教师开展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等立项或培育工作,鼓励教师申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成果奖等,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将传统文化意识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齐文化概要——基于‘微视频’的优质资源课程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研究与实践”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项目得到立项支持。

依托课程思政建设,形成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渗透机制。学校结合 齐文化研究优势,构建“强化校本特色、加强专业渗透、促进实践转化”的融合渗透机制,进一步明确立足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优势,加强校本特色课程思政立项建设,加强专业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人文渗透。

2021年,学校获批省级首批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校级项目184项。获批山东省理工类课程思政建设重大子课题,3个项目获批省课程思政中心支持建设项目,7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山东优秀乡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获批省级本科教改项目,《大思政视域下优秀乡土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研究与实践》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且推荐参评第九届省级教学成果奖。

姜颖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之路上,她从未止步。一本本厚重的教案、一次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让我们看到她对待传统文化教学育人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和热情执着的投入。

“自2002年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以来,学校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课程思政、地域文化和创新方法融入课程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出版了适合学校教学需要的教材,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并建成了在线开放课程以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校的人文风气也为之一新。今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让我们的课程更加适合时代需求,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姜颖说。 

锤炼精品 打造稷下文化品牌

一卷润稷下,讲堂传书香。在学校稷下大讲堂百期庆祝活动的现场,1000余名师生汇集学校中心礼堂,共同感受稷下品牌的独特魅力。回顾视频中,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一次次与知名专家学者的零距离对话都如同稷下花开,沁人心脾,芬芳馥郁。稷下大讲堂就是这样用百场报告在山理工学子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大学记忆。

稷下学风禀受齐文化之灵秀气质,得自博采百家、殊方会通的充沛活力,正不断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交流、碰撞、融汇与创新。

为更好地营造稷下学风,学校于2003年举办稷下大讲堂,并逐步打造“稷下”文化活动品牌。“稷下”之名,取自2300多年前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集教育、政治、学术功能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大学堂,更是诸子百家齐聚、天下贤士云集的学术思想前沿阵地。稷下大讲堂作为传承弘扬稷下学风的精品文化活动,先后邀请莫言、王蒙、欧阳中石、周国平、蒙曼等名家学者走进校园,面向广大师生开展了一场场富于理论性、知识性、启发性和前沿性的高水平人文讲座,让师生受益颇丰。

稷下大讲堂已经成为山东理工大学最具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并先后荣获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出版《山东理工大学文化名人报告》画册和《稷下大讲堂——山东理工大学文化名人报告文集》。

稷下大讲堂是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大力弘扬“争鸣”“融通”“创造”的稷下学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大学精神,融入大学文化建设,构建了“稷下”文化品牌体系。

学校积极推动“稷下”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深入人心,在“四位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下,做强稷下大讲堂、稷下艺韵、稷下湖畔的对话、稷下电影节、稷下音乐节等文化活动品牌。并将稷下文化元素融入教师培训体系,推出“稷下青蓝”行动,根据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师德师风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等,鼓励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稷下文化元素融入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中,构建包括稷下学者论坛、稷下科技论坛、稷下国际学术沙龙等在内的稷下学术文化品牌,让“稷下”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在风景如画的稷下湖畔,学生通过《中华茶道艺术》美育公选课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学校还坚持以文善境、以美育人,积极探索“校园地标-人文元素-品质服务”校园文化景观一体化建设新模式。依托现有校园自然景观融合人文元素,从细节处彰显山理工品质,处处留景、处处留情、处处留意。重点推动稷下书院、稷下湖、稷山、黉山等标志性文化地标建设,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美育资源。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赋予了时代新意。

2021年,学校印发《山东理工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将“提升文化引领社会发展能力”作为学校总体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文化传承创新计划”。学校同步制定大学文化建设专项规划,重点实施“五大行动”,推动落实“七项措施”,实现“三个维度”建设目标,将筑牢齐文化传承创新高地作为文化建设首要工程,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增强文化辐射与服务力度、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质上聚焦聚力。

“学校将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加强文化研究特别是区域文化研究,提高区域文化参与度,传播好山理工声音,切实增强山理工人文形象和文化引领社会发展能力,继续为齐文化的研究、开发、传承和弘扬贡献新的力量,让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表示。

(《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1、2月刊 2022-02-18

http://www.sdjyxww.com/portal/article/index/id/44194/cid/86.html

编辑:责任编辑 : 范卫波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