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东理工大学毕业生达8087人,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面对新情况、新任务,山东理工大学多措并举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千方百计收集就业信息,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有关部门、院系以及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老师的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开拓就业渠道。要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特别要主动加强与行业协会及工商联的联系,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岗位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地区、单位收集需求信息。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校友等资源,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热情周到地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搭建好平台,确保招聘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收到实效。
二、强化职业发展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起“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坚持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毕业生明确当前形势,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用好就业政策,克服等、靠思想,自觉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一方面要把国家和地方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到位,使毕业生充分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导向。另一方面,要善于抓住重点区域发展的就业机遇,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密切关注这些区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岗位需求信息。
三、强化就业服务针对性,做好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
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各学院在切实摸清每一名毕业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特别要重视对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四、培养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布局的大调整、大变动,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进一步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进一步强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行业需求服务的人才培养面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全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培育计划”,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要深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注重依托淄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立科技创业见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配备创业导师,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使自主创业成为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
五、落实责任,确保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
要高度关注部分学生因就业困难所引发的心理压力,切实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要叮嘱学生防范招聘欺诈和传销陷阱,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要及时准确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排查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确保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