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媒体  >  正文
〖淄博晚报〗百天回访理工大
作者 : 孙艳芹 李义勇 路恩春  
来源 : 淄博晚报  
发布时间 : 2011-04-19
阅读次数 :
   淄博市委1月8日在山东理工大学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事宜。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经济发展如何深度融合?昨日,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都光珍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中的,“服务地方经济,让人才优势更加突出,让科研成果落地淄博”。
  淄博市委常委扩大会促校地合作发展
  都光珍告诉记者,淄博市委常委扩大会议1月8日在理工大召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慧晏在讲话中指出,高校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会上,淄博市政府还与学校签署了《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和《共建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这充分体现了淄博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实际步骤和重要举措。
  “以人才和科技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理工大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我们通过建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知识对流’体系,找到了研究方向和研发、试验的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把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都光珍说。
  立足地方 办出高校特色
  从2000年至2009年底,我国普通高校从1041所增加到2305所,增加的1264所高校绝大多数为地方高校,特色办学已成为地方高校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都光珍认为,山东理工大学尤其应注重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和自主创新成果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理工大承担的山东省内和国家部委科技任务中,有30%以上的项目围绕淄博地方企业的技术难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都光珍告诉记者,立足“以工为主”的传统优势学科,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主动对接山东重大发展战略,山东理工大学这些年紧紧围绕淄博市重要工业基地、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的建设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逐步实现了学校学科链与山东制造业7大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在农业工程、车辆工程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其中,“机床数控技术和应用研究”项目在淄博多家企业应用,把普通机床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为淄博机械制造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都光珍告诉记者,为全面深入地为淄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理工大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所、中试基地,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截至目前,理工大在淄博等相关企业、单位设立教学实习基地155家,每年可接纳17000多人次的实习;与鲁泰纺织集团共建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开创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分别与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协议,成立校企联盟,做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揭开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新篇章。
  谈到学校的发展,都光珍笑着说,学校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现了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增强了服务区域发展的实力和水平。学校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全校师生正为此而努力。
编辑:责任编辑 :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