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媒体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山东理工“开放办学”赢得发展空间
作者 : 李义勇 崔乃林 路恩春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 : 2012-01-06
阅读次数 :
  主动参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学规划、政策咨询,努力担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
  近日,一辆特殊的公交车行驶在山东理工大学的校园,简洁的绿色线条、车顶的太阳能板、“山东理工大学研制”的字样,吸引了师生的视线。这是学校刚刚调试完成的新能源概念车——纯电动化公交车,成为学校与淄博市今年共建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后的第一项合作成果,淄博市为之投入5000万元开展联合研发。
  “开放办学”作为山东理工大学的一个办学理念,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各个办学领域,涉及到政府、企业、学校的各个合作对象,找出了一条特色办学、服务社会、内涵提升的好路子。
  校地合作 赢得广阔空间
  作为一所地方院校,紧密对接区域发展战略,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是山东理工大学长期坚持的办学导向,更是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山东招远因拥有全国最大的黄金矿田和全国最高的黄金产量而被誉为“中国的金都”,规划建设的电子、针纺、轮胎、黄金四大工业园区都与学校相关学科和研究机构有着紧密联系。2010年底,学校与招远市签署了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共建协议,着重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实施先进实用技术研发攻关和高新技术项目转化,培养聚集科技创新型人才。今年年初,学校结合山东黄金等产业人才需求特点,整合化工、机械、材料等学科专业优势,新上了山东唯一的冶金工程专业,设有钢铁冶金、轻金属冶金、贵金属冶金三个方向,并当年招生80人。
  学校紧密联系地方发展的实际,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广泛开展了校地合作活动。近年在学校所在地淄博市,就先后选派19名博士、教授到区(县)和市直部门挂职科技副区(县)长、副局长(主任),架起了学校与地方联系、沟通、合作的桥梁。学校还提出“山东理工大学服务淄博工作计划”,与淄博市委共同成立了“淄博市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发展促进委员会”,围绕淄博石油化工、轻工、建材、陶瓷、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服务。目前,这种与市区政府的合作已扩大到山东省的济南、青岛、德州、滨州、烟台、滕州等17个地市,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成立了50多个研究机构。
  学校党委书记都光珍强调:“把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发展机遇,围绕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完善服务地方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水平,将是学校长期努力和工作的方向。”
  校企联合 创建共赢机制
  山东理工大学积极推进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把科技创新作为服务社会的突破口,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所、中试基地,在企业建立“科研根据地”,搭建科技服务的平台;积极寻找科研方向和合作伙伴,联合申报高层次课题,整合队伍,合作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引导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担任科技顾问,帮助解决应用技术问题,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主动参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科学规划、政策咨询以及各种软科学研究,努力担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
  学校相继成立了由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同组成的全省首家工业类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同时,在众多企业建立学校的科学研究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并与企业联合承担国家“863”等省部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共创科技产业,共享科技成果,在“知识对流”中找到研究方向,打造科研成果孵化平台,大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高松教授率领课题组与山东海威科技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制的分布式实时铁路轨温、降雨量无线遥测系统投产以来,共创产值8000多万元,间接经济效益每年达1.3亿元,为该公司所在地东营的县域经济作出重要贡献。张学义教授发明的可控整流稳压式钕铁硼永磁发电机技术转让,给30多家企业生产新增产值30亿元、利税4.5亿元。
  服务行业 对接主导产业
  在谈到发挥服务社会职能时,校长张新义谈到:“学校立足以工为主的传统优势学科,主动融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域,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和自主创新成果服务地方,在学科人才、创新平台、项目成果等方面整合资源,逐步实现了学校学科链与山东制造业七大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制造业是山东的基础产业和经济发展特色,学校抓住山东省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机遇,制定和实施《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与山东省经贸委正式签订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科教合作协议。该计划自实施以来,无论在以学术成果推进技术研发方面,还是在以技术应用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带动作用。以服务制造业强省为契机,学校不断调整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相继组建了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农业装备工程、空间信息与交通、先进材料、生物化工、电气信息等六大学科群;先后成立了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校级研究所(中心),与企业联合成立了21个研究所(中心);培育形成了16支创新团队,逐步实现了学校学科链与山东制造业七大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并在农业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交通运输、电力电子、生物工程、矿物资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形成了学科特色和优势。许多科研项目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机械工程学院赵玉刚教授“机床数控技术和应用研究”项目在多家企业应用,把普通机床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为机械制造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学校和淄博柴油机总公司联合申报的资源环境技术领域863计划重点项目“煤矿乏风瓦斯氧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在节能减排、提高企业效益方面具备了深厚潜力。
  企校联盟 共育应用人才
  2010年底,山东理工大学与山东鲁泰纺织集团共建的鲁泰纺织服装学院挂牌成立,一种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做出了新的探索。该学院运行模式与理工大学其他二级学院相同,暂设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3个本科专业,采取“3+1”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前3年学生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最后一年在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
  鲁泰学院的成立,是山东理工大学为企业开展主动性、个性化服务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加快企业人才培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实现校企资源共享的创新举措,搭建起一个校企合作的全新平台。目前,山东理工大学73个本科专业在附近相关企业、单位建设校外实习基地155家,每年可接纳17000多人次的实习。学校各学院则相继成立了由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院校专家组成的学科专业建设指导组织,统筹规划专业建设,指导课程体系的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同时,与东软等信息企业合作开展“学校教学+企业实习实践”的“3+1”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山东师创公司等企业合作培养软件外包服务方向人才。在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与省内外12家企业合作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的制造工程、冶金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8个专业,经山东省经信委审批为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其中冶金工程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已于今年开始招生。
编辑:责任编辑 :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