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媒体  >  正文
〖中国教育报〗绿色服务赢得学生口碑
作者 : 路恩春 李义勇 胡婷婷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 : 2012-02-27
阅读次数 :
  山东理工大学的校园里, 食堂不算起眼, 但每到就餐时间, 这里是全校最忙碌的地方. 熙熙攘攘的学生从教室涌进餐厅, 橱窗里花色丰富的饭菜引得人垂涎欲滴. 所有食堂门口的位置, 都挂着一块明晃晃的牌子,上面有几个鲜艳的大字——"绿色餐厅". 食堂工作人员介绍说, "绿色" 代表健康和希望, 这是学校饮食服务中心要传递给学生的理念,也是理工饮食的形象, 食堂要为学生打造一个放心、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

  "绿色食品" 食堂出品

  山东理工大学在校生35000多人,抵得上一个不算小的乡镇规模. 民以食为天, 学生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学校有大小13个食堂,由饮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
  在山东理工大学食堂的师傅们那里, 有句话可谓深入人心: "食品安全是第一生命线". 再问起怎么抓卫生, 怎么抓安全, 十有八九的人都会跟你说得头头是道.
  在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泛滥的时候,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谭秀森就在饮食服务中心全体职工大会上谆谆告诫:"保证食品安全首先凭的是饮食工作者的一颗良心. "为了学生们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学校对食堂的软硬件都下了狠功夫.2005年,挂牌成立了饮食服务中心食品检测室,定期对学生公共餐具和蔬菜农药残留情况进行化验.2006年,食堂引进了一整套无毒无害化设施,专门针对瘦肉精残留和蔬菜农药残留进行处理. 2007 年又投入大量资金对食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添置不少新设备,顺利通过了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饮食服务中心还先后出台了食品安全、服务质量、监督检查等一系列的量化考核标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操作体系.
  一整套制度上墙不难, 难的是深入到每一位饮食服务工作者的心里. 提出打造绿色餐厅, 出品绿色餐饮, 就要改变不少过去工作中的积习陋习. 规矩多了, 不但一线员工不习惯, 就连不少工作经验丰富的食堂经理都难以适应. 为此, 学校饮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杨德忠和服务中心主任傅兴坤及时调整思路,采取多种措施, 适时去做员工们的思想工作,并制定出一整套的培训计划. 每周雷打不动开一堂培训课,从食品安全到业务技能,从服务礼仪到文化知识,从生产安全到消防演习,面面俱到. 员工门利用业余时间听课学习,不仅充了电,更是学一行爱一行,员工队伍也稳定了不少.
  瘦肉精、地沟油、食品添加剂风波迭起的时候, 不少学生在面对面座谈会上质疑, 食堂做的饭安全吗? 有的甚至专门到食堂搞社会调查. 饮食服务中心及时在学生中间开展食品安全宣传, 严格的供货商资质审核, 严格的伙食材料产品索证, 严格的伙食材料准入制. 很快, 学生便了解到, 食堂通过招标实现 基地采购, 合作方都是信誉上佳、资质全、从来没有发生过食品安全问题的大型知名企业. 学生打消了对食堂的疑虑, 经历那几次有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后, 食堂就餐率反而大幅度提升. 目前, 学生在校就餐率超过90%. 这是个令人欣慰的数字, 越多孩子在校内就餐, 学校和家长就越能够放心.
  食品安全不是一朝一夕见成效的工作,为了在学生中建立起"绿色食堂"的好口碑, 饮食工作者真抓实干, 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 十几年来, 山东理工大学学生食堂从来没有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 故, 学生的餐桌让人放心.

  绿色土壤 生活课堂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山东理工大学一直倡导"服务育人". 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 服务亦能润物细无声.
   作为学校职能部门, 饮食服务中心一直积极探索, 依托高校独特的人文环境, 将服务与育人相结合, 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 还关爱学生的心灵健康, 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养分.
   大学生重视自身个性发展, 重视自身的知情权、话语权、自主权,饮食服务中心抓住这些特质,引导学生参与到膳食工作管理中, 并且在全校范围内聘请20名学生质检员,对食堂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学生为食堂打分, 食堂师傅的奖金学生说了算. 这下不但学生们开始了解饮食工作, 就连食堂师傅们也有 了紧迫感.从工作到生活,学生和师傅们在售饭时间之外有了深层次的接触,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信任和友谊,提到食堂师傅, 小质检员们总不忘夸奖: "他们是学校里最可爱的人!"
  琳琅满目的社团和学生活动总是校园里最活泼亮丽的景致.在众多学生社团里,膳食监督协会和营养健康协会也许不是最起眼的, 但他们与食堂联合举办的各种活动一定人气高涨,饮食服务中心也有自己的传统"保留节目"、"优质服务月"、"高校厨师节" 在学校里知名度可不低.走在校园里,不难发现食堂隔三差五就挂起大红横幅, 布置得焕然一新,厨师技能比武、学生厨艺大赛、厨艺培训班、面食作品展、美食文化宣传周……你方唱罢我登场,把校园生活点缀得好不热闹.
  除了开展文化活动, 食堂也 "开班授课", 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 每年新生军训期间, 大一新生都进入食堂制作间、粗加工车间参观, 再到饮食服务中心听一堂报告. 因为内容新鲜有趣, 贴近学生, "生活课堂" 一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用心做事 呵护绿色

  食堂师傅们进入饮食服务中心工作, 参加的第一堂培训课都会领到一本培训教材——《饮食服务中心员工手册》, 开篇就是这个沉甸甸的服务理念: "一切为了师生满意, 把师生当亲人, 视师生为家人." 对着花季的孩子, 他们可能讲不出优美的话语, 不能传播知识的种子, 但他们选择用质朴的行动践行这个理念. 饮食服务中心收到过不少学生的感谢信、表扬信、感谢电话、锦旗, 有的是从食堂师傅那儿领回了丢失的钱包和证件, 有的是患急病被师傅们施以援手, 有的在寒冷天气里接过师傅们送到宿舍里热腾腾的病号饭, 倍感家的温暖……
  学生小徐来自外省, 他利用下午课间赶到饮食服务中心办公室, 送来一封感谢信. 工作人员以为哪位食堂师傅又拾金不昧了, 或者帮了同学什么忙, 了解情况后才知道了一个有点意外的小故事. 小徐来自云南, 孤身一人到北方读书, 心里有诸多不情愿. 刚到山东的时候难以适应陌生的环境, 加上性格孤僻, 不愿与同学交往, 更因为想家不能安心学习.
  "那时候, 我很少到食堂吃饭, 只到超市买火腿肠和方便面解决三餐." 小徐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有一次, 因为生病, 他就近去了食堂. 打饭的张师傅细心地发现了他的脸色不对, 就叮嘱他好好吃饭,及时吃药,小徐说,"当时, 我心里特别温暖, 感觉就像父亲在关心我一样的温暖."
  "从那以后, 我经常去那儿打饭, 也经常在师傅下班的时候跟他聊天. 他就像亲人一样关心我的生活. 现在, 我们的感情特别好, 在我心中, 他真的像我的父亲一样. 我也变得越来越开朗, 身边有了许多朋友, 我不再感到孤独."
  在场的工作人员互相传阅了小徐留下的信. 感谢信也好, 锦旗也好, 中心收到过很多, 可是这样特殊的、发自心灵的谢意是第一次收到, 清秀的字迹让人倍感亲切.
  信的最后小徐写道: "非常感谢第二食堂的18号张师傅, 如果没有这样的师傅, 我可能还是一个孤独的孩子."
  学生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希望, 是从校园这片沃土上长出的幼苗, 饮食工作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样, 用爱心和责任用心呵护幼苗成长为参天树木. 服务育人的力量, 可以直达心灵.
  为了更直接地帮助学生, 饮食服务中心还在食堂设置"绿色通道",公布了一个24小时服务热线, 不管是对食堂工作有意见或者建议,在食堂遇到困难,还是需要勤工助学岗位,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食堂负责人.
  学校里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来自农村, 不少学生家庭条件不好, 除去学费, 生活费就不宽裕了. 近两年, 在食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 学校食堂却坚持没有涨价, 至今馒头维持一块两毛五一斤, 米饭一块四一斤, 每餐都有不限量的免费汤、免费稀饭和咸菜供应. 为了确保学生们的营养, 饮食服务中心还规定每个食堂每餐都要制作足量 的低价菜, 一块钱或者一块五就能买到一份 炒菜, 让生活条件困难的学生吃饱吃好. 对此饮食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学生成长就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吃不饱饭."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 饭菜便宜是食堂的最大特点, 可是山东理工大学的食堂不但价位合理, 而且品种丰富, 普通学生 食堂菜谱每周一换,还有两个清真餐厅、一个韩国留学生餐厅, 在校园里不仅能品 尝到天南地北各菜系口味, 而且能寻觅到不少异域风情. 食堂师傅们说, 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听到学生交口称赞"饭菜不错,鲁菜味儿很香很地道", 或者听到几个学生商量着 "去二号窗口买招牌菜, 再晚点儿 就吃不到了". 以绿色服务赢心, 这也许就是饮食工作者最真诚的心声. 
编辑:责任编辑 :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