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迪是山东理工大学“心晴之旅”赴临沂苍山实践队的一员,在这个实践团队的主要任务是队长兼舞蹈课老师,现摘登几篇她的支教日记,从点点滴滴中来记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现、感受与努力。
7月20日 晴 在老教师的感恩日记中感恩
我们山东理工的大学商学院的“心晴之旅”实践团的目的地——宋庄小学,是一个利用假期修建整改的农村学校,已经62岁的宋老师是学校里唯一的值班老师。由于我们的饮食问题全部自行解决,但人多厨具少,经费有限,且当地距离集市较远交通不便,买菜还要队员走几个小时的土路,每人仅仅分得一小勺全是素的饭菜,原本生活并不富裕的宋老师看到后从自家拿出六个鸡蛋交到我们手上:“一点点心意,希望你们可以吃的稍微好一点。”我本想婉言谢绝老人的“礼物”,宋老师操着方言说道:“你们大老远地跑过来不容易啊,这里条件不好啊,你们天天打地铺、还吃不好,身体怎么受得了,看你们这样,我心里也难受啊。”
由于当地处于鲁苏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人员来往较多,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每晚安排一名男生值班。宋老师看到值班室里久久不灭的灯光,怕值班人员害怕,来到屋里和队员聊到凌晨两点多,直到单独留在家里的孙子喊了一遍又一遍的“爷爷”后,再三叮嘱实践队员才离去。
一次交谈后,宋老师拿出自己的日记给一个队员看,里边记录了实践团来后的点点滴滴,每一天的活动,充满感动的瞬间,最令我们感动的是,里边记录了我们整个实践团队每个人的名字和特点。“我想,这不仅是你们在支教,更是我的一种经历和记忆,我也要学会感恩,我想把这段经历永远记住,把你们每一个人记住,我们共同成长着。”宋老师在日记中写到。
7月23日 阴 帮忙“杀价”的孩子
代红银,一个上初一的13岁小男孩。不高的个子,一副略带黝黑的脸庞,还有脸上那一直洋溢的微笑,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男孩,却在细节中展现着对“哥哥姐姐们”的关心和爱护。
我们的一日三餐全是自己动手做的,但是当地人多数说方言,与我们在语言上存在较大差异,负责采购的队员们时常在买菜时遇到多多少少的困难。今天是村里的大集,我们要为未来几天的生活储备蔬菜。据悉,当地是有名的“大蒜之乡”,负责采购的同学打算买些蒜让大家尝尝,但是在问菜价时,卖家的话却听不太懂了——那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队员们的普通话他听得懂,但是队员们却完全不知道买菜大叔的话了。就在这时,代红银出现了,他说:“老师,我帮你们‘翻译’。”从他的话中,队员们隐约可以听出他在帮忙“杀价”。果不其然,同大叔说完后,他向队员们说道:“哥哥,这个蒜1元一斤,你是我们的老师,我跟叔叔说了,让他给你们最便宜。”下午,代红银将一袋子苹果送到我们的手上,腼腆的说:“老师,自家种的苹果,您吃。”说完红着脸跑开了。
“一定要为孩子们打造心灵的晴空”,卧谈会同学们交流时,大家都表达着同样的感受。
7月24日 晴 在做好小事中成长
实践地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一样飘忽不定。刚过雨天,厕所的环境卫生可想而知,地面湿滑不堪,蚊虫丛生,但是几名男生仍然积极主动的把厕所打扫完毕;中午,太阳当空,紫外线照射强烈,但是看到中午放学时一名同学因为路面不平而磕倒时,几个队员又拿起铁锹将操场平整完毕;而几个负责整理教室的队员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待下午学生们地到来。
由于当地条件有限,整个团队不论男生女生只能天天打地铺,一日三餐吃自己做的素菜。由于人员较多,厨具少,学生7点多钟就要上课,负责做饭的同学每天早晨不到五点就需要起床,一次次的烧水、煮面、盛饭,而吃饭却是最后一个。在一次吃早饭时,负责做饭的张文豪汗水滴到饭汤里,恰巧这一幕被早来的学生看到。“来这就是要靠自己,吃苦吃累都不算什么,只要能为你们带来知识,再苦也值了!”学生问他时他这样说道。
《光明网》 (2013-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