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苍山南桥镇还有一支支教的大学生团队,他们就是在石埠完小支教的山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20名大学生。今天11:30许,记者赶去南桥镇石埠村探班,跟他们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家访。
记者了解到,石埠村8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维持生计都到江苏和上海等地打工。为掌握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并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这里的支教大学生分为3队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家访。
从学校步行半个多小时后,一行人来到朱欣欣、朱欣增姐弟家,两人分别12岁和11岁,由于父母在他们出生后开始长期在外打工,两个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一起住。
走进他们的屋子,记者发现家里没有家用电器,两个孩子只能挤在一张写字台上学习,一家4口挤在一张床上睡。姐弟俩的爷爷奶奶说,两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好,都是各自班级的前三名。爷爷说:“俩孩子都是好苗子,就算再苦再难,我也会送他们去镇上最好的中学念书。”听到这里,不少家访的大学生开始抹眼泪。
当被问到是否想念爸爸妈妈时,姐弟俩的态度让记者非常吃惊,他们说:“一年见不到他们几回,不想他们。”可从他们的眼神中,记者依旧看得出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父母的疼爱。
家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获知一家4口至今只有一张合影,为了留个纪念,记者为这一家人拍了张合影。
留守儿童在我国农村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据记者观察,无论是在宋庄小学还是在石埠完小,留守儿童身上普遍存在自卑、胆怯、不愿意说话等现象。通过家访,大学生们准备在此后的教学中开展趣味运动会和文艺汇演等项目,来激励孩子们成长,培养他们自信、自强、乐观的态度。
记者手记
“大孩子”和小孩子
7月23日,支教大学生来到苍山的第5天。这5天里,记者一直被这帮“大孩子”感动着。
支教大学生们都是20岁左右的年纪,在他们的父母和记者眼里,他们都是“大孩子”。暑假期间,本可以在家里享福的他们却在这里吃苦,一边吃苦,一边快乐着。没有地方洗澡,上厕所都要跑到很远的村委去,上完厕所总是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他们依然不忘嬉戏打闹;支教学校里没有音乐课、手工课,他们就把支教的课程全部与“趣味”挂钩,教孩子们流行歌曲、舞蹈和手工;为了帮助内向的孩子,几个人边吃午饭边商量如何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孩子们的进步都让他们兴奋不已,时常听到他们谈论着自己的学生,“我们班那个小女生可聪明呢,歌词我教了一遍她就会唱了!”“我们班那个胖男孩也聪明得很,好几道题班里就他自己会做。”
留守儿童对于大学生们的到来更多的是新奇。季敏芳是支教团队里负责拍照的,学生们见了她总是要求给自己拍照,她都来者不拒,这也引来了更多的学生。为了感谢季敏芳,孩子们就把手工课上用纸折的心、鹤、星星往她的手里塞。
几天来,大学生们把心都放在了留守儿童身上,跟他们打成一片,看着留守儿童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大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鲁中晨报201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