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媒体  >  正文
〖大众日报〗“把脉”飞梭走线的国家电网
作者 : 王原 李义勇 张新慧  
来源 : 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 : 2013-11-06
阅读次数 :
  有一个团队,为了建设中国的智能电网,默默奉献着青春和智慧,经过20年的拼搏与积淀,取得了一个个辉煌与荣光,横跨长空的高压线、穿梭地下的电缆,到处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个团队学科带头人—徐丙垠,是我国首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
  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了科研项目 13 项,其中国家级 6 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 3 项,其中国家级 2 项;现承担科研项目 15 项,其中国家级 9 项:发表学术论文 338 篇,其中SCI 5 篇,EI 63 篇……一个个骄人的成果让国内外的同行们对这个起初名不见经传的团队肃然起敬。
这就是徐丙垠教授率领的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创新团队。
  
  只想做“工程师”的CEO
    
  1991年,33岁的留英博士徐丙垠,回国后来到了爱人所在的山东工程学院(现山东理工大学),并在淄博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了山东科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当地最年轻的公司CEO。
  “其实,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工程师,行政管理不是我的愿望和强项,我的快乐在工程研究与应用领域。”面对记者,徐丙垠好像很无奈。
  这位一心只想当工程师的CEO有着敏锐的科研嗅觉。当时,我国电网基础建设非常落后,高压输电故障频现,居民用电停电时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电能质量无法保证,国内缺少准确可靠的故障监测仪器。徐丙垠瞄准国内电力行业科技短板,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当时科研领域最为棘手的高压远程架空线路故障定位上。
  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架空线路与电缆线路的故障定位进行了研究,在实践中的效果都不理想,传统的检测理论和方法无法满足电力企业对故障定位的精度要求,它要求几百公里的输电线路,故障定位误差只能有几百米。徐丙垠和他的科研团队决定从故障产生的电流、电压行波信号入手测距。这在国内外从没有人做过,曾有专家提出质疑:“行波速度接近光速,行波测距能行吗?” 徐丙垠和他的科研团队并没有气馁,历经困苦,提出了基于暂态电流行波的在线故障测距原理,实现了利用普通电流互感器测量电流行波,发明了暂态行波信号的超高速“无死区”连续记录技术,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线路测距装置也被推向市场。有一次,山东铝厂的电缆坏了,工人们查了好几天没有找到故障,便打电话让他们来试试仪器。把仪器接到故障电缆上,显示屏就显示故障点在300米左右,用铁锨挖开一看,结果真神,故障点就在那里。“便携式电缆故障测距仪” 199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敏锐把握科研先机
 
  “徐教授在科研创新中,始终反对两种倾向,一是脱离实际搞科研,二是只赚钱不科研。”徐丙垠多年的助手和搭档陈平教授说。“赚钱不赚钱”成了徐丙垠对“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幽默解释。
  确实,既钟情于尖端科研项目,又倾力于科研成果应用与推广,已成为智能电网团队的明确导向和发展路径,不仅能攀登顶峰,还要能落地生根,不仅要上天入地,还要顶天立地。在智能电网团队中,已完成科研经费3600万元,在研经费4800万元。作为国际供电会议组织(CICED)中国国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的徐丙垠经常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技术考察。1995年底,徐丙垠在国外考察时注意到,国际上正在兴起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这是一个具有改变配电网落后面貌的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但国内还没有开发。他决定与美国Hathaway公司联合研发,先后派10人到美国学习,投入200多万元。一年之后,就在国内率先推出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新产品。
  2000年,我国葛洲坝发电站向上海送电急需一批可靠的故障检测装置。徐丙垠他们积极向电网公司推销产品,电网公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接受了部分产品,同时高价从德国引进一批同类的设备。一次电力线路发生故障,国外的产品要么没有反应,要么定位误差太大,有上千米之多,而他们的产品可靠动作,且检测的误差精度只有一百米,甚至更低。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李天友已同该团队有了十多年的合作,共同完成了一系列的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如90年代末,李天友提到其所在供电公司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总是不准确,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徐丙垠知道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仍迎难而上,在技术上另辟蹊径,采用了故障瞬间的暂态信息,经过双方不断地讨论、试验,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并获得成功应用,成果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和跟踪研究。
  多年来,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创新团队还与山东大学、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等院校、企业建立了人才、科研、基地等合作领域广泛的共享机制;他们向实践要成果,向成果要效益,将产、学、研统一起来,其研发的配电网智能监控终端已推广15000余套,应用于杭州、厦门等国家电网智能配电网试点工程中。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徐丙垠既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也是一位出色的教师。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山东理工大学建成了山东省高压暂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建立了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中心。“基于行波原理的电力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2007年被评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配电网智能测控装置及其在故障自愈中的应用”获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山东理工大学智能电网研究中心既是科研重镇,又是成才的摇篮。13年来,培养博士、硕士35人,团队有4名成员从青年学者成长为教授、高工、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团队成员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双语《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1996年,团队成员陈平在美国哈德威(Hathaway)公司接受配电终端技术培训,在徐丙垠教授的长期支持和指导下,陈平现已成为山东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的学术骨干,并获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目前,我国90%以上的停电事件都是中低压配电网的原因。国家因此越来越重视配电网故障自愈技术。徐丙垠凭借敏锐的观察力,率先提出配电网分布式智能控制技术的概念,理工大学智能电网创新团队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2009年,研制成功了智能配电网智能监控终端,该终端功能完善、指标先进、安装灵活、维护方便,满足配电网自动化要求,在智能配电网领域做了有益的尝试及应用,在小电流接地故障检测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研制成功了基于暂态信息与分布式的智能配电网故障自愈系统,实现了配电网故障自愈技术的重大突破,获得大量的推广应用。
  面对新环境和新课题,徐丙垠有着清晰的思路和足够的信心。去年3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徐丙垠提出了“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提案。他提出,智能电网是面向未来的现代电网,重点要解决可靠供电以及可再生电源和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问题。他说“薄弱的配电网已成为制约供电可靠性提高以及分布式电源接入的瓶颈。建设智能电网,必须重视要配电网,提高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
  按照智能电网团队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左右,要在山东理工大学建立省内领先、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电网研究基地,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要建设智能电网工程技术中心,将智能电网工程技术中心建成特色鲜明、国内先进、国际上有影响的智能电网与电气传动人才培养、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基地。
  我们看到,这张可以上天入地的网正环环相扣、层层密织,仿佛听到那飞梭走线的声响……
 
 
 
编辑:责任编辑 :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