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10月22日下午,由校团委主办的文化名人报告会之欧阳中石先生专场在3号教学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书法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先生为我校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书法在生活中的意义》的精彩报告。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守安教授,山东省书法协会秘书长荆向海,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谭秀森与我校500余名师生一起共同聆听了欧阳先生的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新义主持了报告会。

欧阳中石先生首先从自己对于书法艺术问题的认识谈起,他说,学科可分为文和理两大类,理是规律,文是规律所形成的轨迹的表现,完全把他们从理论上归纳起来的是哲学,从理论上加以实践的是工程,把文艺加以美化的是艺术。在理工学校谈有关艺术的问题是合适的,是艺术发展规律中的必然举措。
在谈到汉字的书写问题时,他说汉字是中华艺术的结晶,他形象地把汉文比喻成是把艺术结晶结合起来的串珠,而书写则是串珠上的光环。相对于语言存在时间持续性和空间感受性的问题,以形体进行交流和用书写的办法形成文字是发展的必然。随着不断的发展,书写艺术已成为一门很深厚的学问,即为书法。
欧阳中石先生特别指出,传统的不等于旧的,传统的是自古就有并且经过历史考验流传到现在,在今天也存在的。而旧的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后来消失了的。书写的艺术是伴随着文化的成长而形成的一门新颖且可爱的学问。

最后,他谈到怎么学习的问题时说,《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习”字应该是精通的意思,就是说学过之后及时融会贯通,才会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因此,他告诫同学们在学东西时,尽可能的做到直登高峰,力求精,而不是长时间的在同一高度上练习,就像书法的学习一样,关键是学习方法到位。
报告会持续约90分钟,演讲结束后,欧阳先生还就同学们的提问做了精辟的回答。
欧阳中石,1928年生,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文化学院中国花鸟画研修院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是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各体兼通,而汇综到行草书,以东晋书风为宗,博采周金汗石、碑刻法贴之长,形成飘逸而沉稳、刚健而温润、灵动而厚重的艺术风格。代表性作品出版有《中石夜读同钞》、《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书卷》(小楷)、《朱子治家格言》(楷书)、《欧阳中石书古文辞》、《道德经》(章草)等。欧阳中石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在逻辑、音韵、戏剧、书学、语文教育学专门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其主要著作《中国逻辑史》、《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书法史鉴》、《书法教程》及《书法教学参考资料》、《中国的书法》、《章草便检》、《学书津梁丛书》(六册)、《章草字典》等,在有关学科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他还精于诗词曲联创作,擅长传统写意画,京剧为著名老生奚啸伯先生的嫡传弟子,造诣精湛。1985年起,他在首都师范大学创立书法教育专业;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美术学专业(书法方向)博士授权点,他担任我国第一位书法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家人事部批准首都师范大学招收书法博士后研究人员,由欧阳中石先生指导。2002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