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为了深入了解毕业生的择业状况,进一步做好我校就业工作,招生就业处开展了针对2007届毕业生的大学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取以毕业生总数的20%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821份,其中有效问卷1807份。调查问卷显示:
1.学生对学校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表示充分认同。71%的同学认为按文理大类招生对自己的学业和就业影响“很好”和“较好”。学生自主选择专业,68.2%的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表示“满意”和“较满意”。
2.53.4%被调查者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或比较严峻,57.6%的同学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和“比较乐观”。但还有42.4%的同学感到“信心不足”。通过调查分析,大多数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日趋理性。21.5%的同学表示一定会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职业,“可能会”、“视情况而定”的占71.7%。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定根据专业来选择自己的职业,一方面说明被调查者对自己专业的喜爱和执著,但另一方面必将缩小职业选择的范围。
3.就业取向多元化,择业受多种因素影响。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是大多数同学毕业后的打算,拟考研继续深造的比例高达43.2%,与实际录取情况存在不少差距,这部分同学很可能就业准备不足。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经济收入与福利”、“个人兴趣”、“工作单位所在地”分别占35.6%、18.7%和17.7%,“个人的待遇”仍是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而“单位前景”、“利于施展个人才干”分别占8.6%、9.6%,令人堪忧。我校是省属高校,大部分的生源来自山东,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时首选在省内就业,84.2%的同学选择在山东半岛城市群,显然,过于集中不利于我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建议毕业生应消除地域观念,以实现顺利就业为目标。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大多数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有所降低,月薪期望1500元以下的占63.3%,这将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4.多种因素造成学生的就业难。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外语和计算机未过级”、“没有工作经验”,分别占49.8%、14.6%、14.8%。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迫在眉睫。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来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毕业生同学应主动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实习、勤工助学活动,进一步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5.毕业生对学校有着较高的期望。希望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分别为“提供招聘信息”52.3%,“职业生涯指导”16.5%,“就业形势政策指导”14.7%,“求职面试技巧培训”11.4%;认为能给自己就业提供最大帮助的依次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35.7%、“院系专业老师”29.1%、校友17.3%、亲友6.8%、辅导员5.7%,其中学校教职工比例高达70.5%。
6.毕业生主动性不够。毕业生希望学校多提供就业信息,但有18.2%的基本上未登录学校就业信息网,如今是信息社会,就业竞争异常激烈,机会稍纵即逝,个人不主动,天上不可能掉馅饼。招生就业处几乎每天组织招聘会,有时一天数场,但部分未落实单位同学无动于衷,或勉强参加,点过卯便走人。学校、各学院组织多场就业指导讲座,有的从未参加。可见,部分毕业生极须转变观念,要以科学的规划、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务实的行动对待就业。
针对以上调查,学校及有关部门将采取相应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促进我校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