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基于vissim仿真实验的平面信号交叉口直行待行区设置研究》、《越障碍“S”型无碳小车》等一件件出自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学生之手的科技创新作品先后在中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山东省专利产品设计大赛等大赛中获得专家评委的好评,仅5、6月份该院就有13支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斩获奖项。
该院坚持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侧翼,始终按照“有场所、有项目、有团队、有指导、有经费、有氛围”原则,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院长任传波多次强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条主线(专业或专业方向)、若干分支(若干主干课程)、两个侧翼(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大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实践平台”,并主动带头多次开展科技创新讲座,向大学生详细讲解科技创新的技巧、方法;入围中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的《基于着色理论的智能交通运输车调度系统》作品,指导教师是该院相关负责人高松,高松多次与同学们一同交流讨论,指导攻克多个难题;相关负责人程诚多次指导学生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获奖。此外,该院将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列为教师职称评定考核内容。在领导带动、政策导向的双重激励下,该院柴山、张为春、李守好、刘灿昌、刚宪约、范东凯等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到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来,他们或吸收学生参与到自己研究的课题,或就学生的科创项目深入指导。该院教师的充足智力支持,汇同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术研讨室、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等资源,共同为该院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提供坚强保障。
在该院积极引导下,该院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热情高涨,已形成“飞思卡尔”智能车团队、瑞萨智能车团队、本田节能车团队、专利产品设计大赛团队、工程实训参赛团队等数十支“高团结、高效率、高能力”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各团队分工协作、梯队建设等各项工作呈现出自主运行、自我发展的良好势头。在该院广大学生中不断涌现出王战古、王余庆、裴崇利、卞玉帅、张兆万等一批科技创新标兵,他们义务挑起团队组建、选题、定题、参赛等多项科创重担,“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到知识运用的无穷乐趣,而且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难题,团队成员经常要忙到凌晨,更让我们收获了毅力、友情,可谓是一举多得”,科技创新标兵王战古说。
大学生科技创新已然成为该院教育教学、学风建设的一柄利刃,既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实践动手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优良学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