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自采矿工程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后,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围绕其培养目标,联合行业、企业,加大学生实习力度,按通用标准与行业标准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一、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大学生实习工作力度。
学院根据“卓越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深化改革、大胆创新、探索建立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制定至今,学院针对矿山行业中各矿山层次差异性较大,企业管理、技术力量、工程实践能力等需求不同问题先后与山东金岭铁矿、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五矿集团鲁中矿业有限公司、兴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培养单位正式沟通十余次。校企双方有关领导、专家全程参与实习方案的制定,讨论其具体问题,设计出一套培养目标明确、实施过程合理、培养手段多样、教学方式科学的实习方案。
二、细化实习管理,注重实习指导,保证实习工作顺利开展。
学生到矿山企业进行为期10周的生产实习,实习时间长、压力大、环节多,学院应实行严格控制、管理,力争各实习环节无缝对接。实习前,学院制定了详细的实习管理办法,对“卓越培养计划”的要求、目标,实习效果等进行深入阐述,对实习方案、管理办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实习过程中,各分矿实习负责人要与每个带班负责人落实学生到位及所在工作面情况,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处于带班负责人管辖范围内。校内指导教师轮流驻矿,负责学生8小时实习时间外的学习、交流,此举一方面利于加强对学生管理;一方面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实习见闻,提升实习效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切实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实习过程中,相关矿业专家指出学生所犯错误及所存问题,讲授其各自采矿方法与所在矿山机械设备等方面的详细内容,对矿山由于历史原因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四、严格答辩审核,确保实习效果。
7月14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第一阶段实习答辩于12号教学楼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邹广德,教务处、实习企业、学院有关负责人参加此次答辩。由山东金岭铁矿、五矿集团鲁中矿业有限公司、学院教师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对采矿工程1001班38名同学的实习情况进行答辩审核,95%以上的学生成果汇报与答辩得到受邀企业专家的肯定。部分学生参加的所在实习单位的单体设计经审核后应用到矿山生产中,如中深孔设计。学生针对实习矿山现状所提的部分建议得到矿山专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