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我校本科层次培养目标,是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机械工程学院坚持“注重实践,开拓创新”办学传统,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着力为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条件。
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重视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关系,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创新能力作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之一。培养方案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在减少课内理论学时情况下,加强各环节实践教学工作,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必修内容,从而保证各类实习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将各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合理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计划中形成相对独立部分,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列入培养方案。同时,注意各实践环节在专业教学中相互衔接,有目的、有步骤地推动实践教学工作开展,逐步构建由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创新训练两大部份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与支持各专业以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创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承担着多个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机械类创新实验班、CDIO人才培养和春季招生等),在注重资源整合基础上,各自形成一套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的优势,在众多实习基地支撑下,形成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机械制造工艺认识实习、实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培养训练,岗前专业技能综合培训”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二、推进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改革
学校实训中心承担着机械类学生机械制造工艺实习和实训任务,对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院积极参与学校实习工厂合作,在传统冷、热加工等实习教学项目基础上,增加CAD/CAM数控编程、数控车削、数控铣削、数控线切割等实习培训内容,满足学生对先进制造技术培养的需求,取得良好效果。各系安排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亲自带队,加强实践教学指导。
三、推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改革
学院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针对各专业实际情况及实习需求,广泛考察省内代表性企业,选择20余个专业对口、技术领先、可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的大型企业做校外实习基地,如山东渤海集团、山东工程机械厂、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烟台胜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淄博格尔齿轮有限公司、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根据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要求,按照学校提出的培养方案制订原则,突出行业参与和专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出了“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具备以现代设计理论、先进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为主线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现代科技观念、综合人文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的培养目标。2012年6月以来,学院先后与十余家大、中型企业组建校企联盟,签订“卓越班”学生合作培养协议;从企业聘请十余名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参与实践指导环节,学生培养质量得到实习与就业单位高度评价。
四、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一)学院建立校级机电一体化创新实践基地
学院整合优质师资与实验资源。学院每年选拔40名学生进入基地,选派对学生教育工作满腔热情,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年轻博士担任指导老师。学院在原有机器人创新设计实验室基础上,整合优质实验资源供学生使用,诸如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图书文献、网络资源等对基地学生全面开放,鼓励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实践。
(二)学生走进实验室和老师一起做科研
学生提出申请就能进实验室,参与老师课题,或者自己独立做。学院尽量满足他们科研实践需求。学院也鼓励学有余力、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科研实践。学院结合各类大赛,吸收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运用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技能进行科技创新,对实践教学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学以致用,效果明显。
(三)组建专业性学生社团 打造实践教学新平台
学院发挥学术科技型社团作用。机器人爱好者协会、机械协会均紧密结合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学院师资和实验室资源,开展多项科技创新品牌活动,为同学们搭建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机械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CAD创意设计大赛、机器人创新设计比赛、机器人擂台争霸赛、机器人编程技术培训已成为该院社团活动的特色品牌,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机器人爱好者协会曾获“全国高校十大明星社团”、机械学会曾获“全国高校十大影响力社团”荣誉称号。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能力竞赛,并制定相应政策进行鼓励和奖励。近三年,在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 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等赛事中,学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各类奖励160余项。
五、严格毕业设计过程监控和管理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其学业的最后一项任务,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求职立业能力的举措,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师素质重要教学环节。
强化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的作用,重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培养与导师制实施效果、逐步完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监督与评价机制。近两年,基于卓越工程师等试点项目,学院尝试选派学生到生产企业,结合企业技术需求与实际难题,在企业副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同学们普遍表示,这种毕业设计方式使得课题选择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明显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加深对企业了解。学院在随后的回访中获悉,合作单位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动手能力给予高度评价,真正实现企业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此外,学院通过这种方式,为同学们提了更多就业岗位与机会,也为长期、友好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