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理学院立足专业,采取多项措施,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广泛合作,构建起层次多样的就业渠道。
一、依托实习基地 开拓就业市场
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学院主动出击,积极拓建实习就业基地,定期选派学生上岗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所需,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职业技能;学校可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则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潜质,从而达成就业意向。“实习+就业”的模式使人才培养的“产销”问题,有了及时互换信息的固定渠道,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受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本年度,学院先后与歌尔声学、LG浪潮乐金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山东瑞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淄博光科太阳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达成了实习就业意向。
二、寻求校企合作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理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树立“高校与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与使用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理念,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举办校企合作班,实行订单式培养。学院与北京蓝鸥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第九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将企业需求嵌入学校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了软件产业人才链、技术链、学科链的有效衔接。
本年度,学院还启动了“超级管培生”选拔培养定向就业351计划。该项目由北京大学创业联合会副会长、奥琪玮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令博先生发起并由山东理工大学理学院培训中心、森思达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瑞士工商酒店管理学院合力运营,以独特的“HELP”学习模式(H-happy快乐、E-effective高效、L-leadership领导力、P-professional专业),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业务技能,提升管理素养及水平,实现在餐饮连锁企业从“管理储备干部——管理精英”的快速跨越,大大缩短了就业者从基层岗位到管理岗位的培养周期,为毕业生打开了通往职业经理人的大门。目前,理学院已有10名同学进入到该项目并开始了前期培训。
三、重视校友资源 院领导带队跑“市场”
就业市场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导向和落脚点,更是检验大学教育成果的试金石。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为此,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娄春婷亲自带队“跑市场”,先后赴北京、天津、无锡、济南、青岛、烟台、东营等地展开调研,通过联系当地人才交流中心、走访企业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以及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并通过调查问卷对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各用人单位不仅对学院的教育教学方向提出了宝贵意见,也纷纷表示会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在合适时机来学院举办专场招聘。本学期,有39家用人单位来院举办了专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30余个。
理学院在大力开拓就业市场的基础上,还十分注重校友资源,注重对往届毕业生的随访,所到之处,受到了校友的热烈欢迎,他们普遍反映,毕业后一直在关注学校的发展动态,也愿意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这种形式的交流沟通,既可以联络感情,又可对潜在就业市场资源进行挖掘。
四、创新对接形式 搭建潜在就业平台
(一)以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为主线,分类指导
为帮助毕业生明确求职定位,提升就业潜力,理学院先后启动了企业就业训练营、创新创业训练营、研友会3大职业发展训练营,以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主线,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知识讲座、技能实训、个性化信息推送、重点对象辅导、企业开放日等活动,充分调动校内外可用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指导。不同训练营各成特色,为不同群体的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与支持。
(二)完善多维度信息网络,健全就业信息联动机制
就业信息的收集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性工作。学院非常重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专访、电话、网络、信函等方式向用人单位发布毕业生信息,收集需求信息,建立了用人单位信息库。作为有效补充,学院还注重发挥党支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积极性,提供并传递就业信息。
为实现就业信息及时有效的传播,该院借助网站、微信平台、短信平台、就业信息公告栏等多维度渠道将就业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传递到学生手中,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
(三)别样的竞赛打造就业零距离
学院通过举办教师技能大赛、模拟招聘、毕业生求职培训等活动,将各用人单位负责人请进校园,以各类竞赛为平台,向用人单位展现毕业生的风采,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零距离接触,为毕业生创造了潜在的就业机会。
五、加强校地深度合作 联合培养卓越中小学教师
为了有效解决师范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理学院沿着“精办师范教育专业,加强校地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卓越中小学教师”的思路,推出了“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2014年11月6日理学院邀请张店八中、张店九中、马尚一中的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进学院,围绕“师范教育如何对接中小学需求”这一主题展开座谈。会上,学院与各学校达成协议,初步确定师范类毕业生联合培养计划,各地方学校为毕业生提供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学院根据地方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了校地紧密联动。此外,为了提高师范类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双方还协商将选派专业人员对在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师范类毕业生进行教师公开招聘考试考前培训。通过新模式培养出来的师范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技能,更加适应中小学教师的岗位需求。
六、探索“4年3阶段 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 创新人才不可能从封闭的校园中培养出来,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以往我们只关注让学生找到工作,只要求简单、机械地专业对口,而对两者是否合适缺乏深入考虑,事实上,企业与学生之间也需要相互认同。为此,学院正在探索“4年3阶段,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即在今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分别设定3个“工作阶段”:大一不要求专业对口,只要求学生学会以“职业人”的身份融入社会;大二要求学生所从事的岗位实现宽口径专业对口;大三鼓励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经历过3个“工作阶段”后,学生可以理性的选择就业方向,大大缩短了入职后的适应期。这种模式放眼长远,重在深层次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