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3项、省级7项,申请并获批国家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类)、大学生机器人大赛、3D大赛精英联赛“一带一路”挑战赛等国家级比赛中获奖166项,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机械CAD制图技能大赛等省级比赛中获奖90项。智能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班组建的团队在山东省机器人大赛和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中均获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机械学会获得全国十佳3D团队。这是机械工程学院2018年大学生科技创新交出优秀成绩新答卷。
一年来,机械院主动对标“五有人才”培养目标,把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坚持“以制度为保障,以竞赛为抓手,以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多举措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完善制度,提供基础保障。学院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和《教学成果与人才培养资助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明确系、辅导员、指导教师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职责,加大对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加强老师指导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考核,激发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小组,负责全面协调科技创新工作,每个系至少2位专业教师是小组成员,工作小组负责整合与专业相关的科技竞赛,每年年初给全院师生提供全年的竞赛安排,安排好各项竞赛的指导老师和培训计划,提前做好参赛准备。学院在学校划拨专项活动经费的基础上,适当从学科及专业建设经费中切块,用于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用于资助学生发表论文的版面费、申报专利的有关费用,创新活动所需的报名费、邮寄费、耗材会务费及差旅费,给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创新形式,大力培育团队。一是鼓励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教学资源与实验设备资源,定期举行培训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指导教师把自身科研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有机结合,积极吸收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二是组建硕本科研团队,本科生和研究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目前,研究生和本科生共组建52个科研团队,团队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共同申报课题、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研究生在论文撰写等方面给本科生进行指导,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三是组建智能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班,强化智能机器人相关数理能力与专业知识,进一步促进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拓宽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凝练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创新创业拔尖人才。
校企合作,拓宽工作平台。学院在深入提炼学院内部科技创新要素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校外大学生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内容,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应用性,全方位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了学院、企业“双引擎”驱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格局。学院联系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搭建实验实习平台,教学实践环节在企业进行,安排大三大四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院成立了机械工程专业建设协同创新联盟,与学院有长期合作关系的30余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加入联盟,深度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过程,共同打造“产、学、研、用”有效互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学院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三环有限公司合作,设立“歌尔·机械先锋”奖学金、“烟台三环”奖学金,调动学生参与科创活动积极性。
依托社团,提升参赛能力。学院共有6个专业社团,都配有专业指导教师,逐步形成了“一专业一竞赛一社团”的工作格局。通过举办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机器人擂台赛、CAD机械制图大赛、虚拟仪器设计大赛、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扩大活动参与面,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的良好氛围。另外,社团每年都组织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的选拨赛,让参赛选手提前熟悉比赛过程,提升获奖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