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的北京骄阳似火,位于CBD的央视大楼演播室内,一场融汇了科技与智慧、改革与创新的高端访谈正在紧张地录制。我校党委书记吕传毅、5亿“网红”教授毕玉遂以及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相关机构负责人共同做客央视财经频道《对话》节目现场。这是央视继《经济半小时》栏目对我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专题报道之后,又一次将焦点对准了山东理工大学。《对话》是央视目前播出时间最长的高端谈话节目,能与著名主播陈伟鸿和众多嘉宾直面“对话”,是对我校改革发展成功经验的一种肯定与褒奖,也为我校对外宣传工作再添浓重一笔。

2019年,在学校“工作强化落实年”的总基调下,全校上下强化认识、强化组织、强化措施,以深入开展“学校大发展、我该干什么”大讨论活动为契机,齐心筑梦,狠抓落实,在人才队伍建设、科研体制改革、“五有”人才培养、校地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领域持续推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改革发展的骄人业绩,再次受到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学校在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发稿260余篇,比去年同期增长65%,宣传部门对接和协助包括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凤凰网等重量级媒体来校采访33批(次),大大提升了我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引以为傲的“理工好故事”
2019年元月的第一天,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国教育新闻联播》以近6分钟时长播出了“5.2亿科研成果‘天价’转让费缘何诞生?”的专题报道,掀开了我校对外宣传报道新一轮高潮的序幕。随后,各大重量级媒体纷至沓来,围绕我校重要发展成就进行了密集采访报道,并探寻一所地方高校获得如此成功的“密码”。
先是《科技日报》以“破除‘唯论文’紧箍咒,做好成果转化也能评教授”为题,集中展现我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引起广泛反响,一时间人民网、澎湃新闻、中国网、中华网、搜狐网等众多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推发,使其影响力在社会上持续发酵。
余音未了,紧接着《光明日报》刊发重头文章——“一所地方高校的突围密码”,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我校探寻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之路,随后在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网等数十家媒体的纷纷转发助推下,使身处寒假的山东理工大学依然“热度”不减。
新学期开学伊始,一篇“牛大了!山东理工凭这个数字力压清华浙大,位列全国第一!”登上《今日头条》财经首页,《山东教育报》《鲁中晨报》、中国山东网等公开报道了我校荣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全国首位的重要新闻。
与此同时,我校“人才优先战略”也是“爆”点频出:山东教育新闻网发布了“山东理工大学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工程 ”的新闻推送后,山东教育电视台在《教育新闻》中专门播出了“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电视新闻报道,全面介绍了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随着“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当选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登上《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等重量级媒体,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得以更加全面的展示。
沉甸甸的成果,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成绩和荣誉。4月初,山东省教育厅《山东教育发布》发布“省属高校首位!山理工获9项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重磅新闻;接着,《科技日报》更是在“面对‘唱衰’,山东亮出这份榜单”的重要评述中,两次专门列举我校事例作为支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案例。其中,又以毕玉遂教授的“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尤为耀眼。还有兰玉彬教授领衔的生态无人农场惊艳亮相,《农民日报》以“未来已来!国内首个生态无人农场‘大练兵’”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央视网、凤凰网、山东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集体跟进,向世人郑重宣告:代表着现代化农业产业变革的“数字化农场”在山理工正逐步变为现实。
面对早已“成名在外”的5.2亿专利,《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一篇“一个山东教授5个亿的创富神话”以半天内“10万+”的爆文速度掀起此话题新一波宣传热潮,《经济日报》《大众日报》乘势跟进,派出记者专程来校实地采访,采写的“什么教授,一个专利能赚4个亿?”“山东理工大学让人才心无旁骛搞科研 成山东创新重镇”被人民网、大众网、中华网等数家媒体纷纷转载。持续不断的宣传冲击波引起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关注,编导记者全程入驻我校8天,多角度、全方位拍摄制作了“五亿转让费的‘冲击波’”专题节目,对我校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报道,《人民日报》微信更是分别以“一个专利卖5.2亿元教授团队分了4个亿!背后原因让人振奋……”“5.2亿天价转让费!这位教授的专利,一个字就值7000元……”为题5天内连续2次进行了头条转发,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这其中,还有许多娓娓动听的“理工好声音”
党委书记吕传毅,倾心竭虑耕耘理工40余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全新理念,对山东理工大学的发展更是如数家珍。2019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淄博日报等媒体集中或单独专访吕传毅11次,他全面系统地向社会传播我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成就。
特别是继5月份登上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之后,时隔一月,吕传毅第二次登上央视,在《对话》节目现场,用长达近50分钟的时间和众多学者嘉宾共同探讨“四亿身家教授是怎样炼成的?”这一话题,围绕学校人才成长的环境与政策展开了生动、风趣的对话,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超前的办学治校新理念。
除此以外,还有两个细节更是让人记忆颇深:一是“凤凰网”推出的《凤凰访问》是一档高端访谈节目,为了配合高水准的制作和高质量的采访,凤凰网对吕传毅的专访派出了十余人的制作团队,安排了三个拍摄机位,精心安排录制。该访谈节目开播以来的播出时长一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但是鉴于吕传毅书记专访的高质量和大信息量,“凤凰网”不但特意破例将这期节目扩展到了18分钟,而且分别推出了以“山东理工大学:探寻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的视频访谈专题推广主页,以及“对话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高水平大学建设重在人才”的文字综合页面,进行立体交叉推送,截至目前,网络总点击量近170万+。
再就是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派出高级记者来校专访吕传毅,省台领导在听取第一次的采访样本后感觉意犹未尽,时隔一周再次派出同一记者进行二次专访,制作的专题节目“山东理工大学将4亿元专利转让费划归发明者”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新闻》的新闻焦点栏目播出,让“理工声音”通过电波经久回荡。
青年教师岳松,一个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段子手”的思政课教师,因为《中国教育报》一篇“趣味思政课,叫好又叫座”的通讯文章,开启了一段属于自己的“网红”历程。《中国青年报》以“一名思政课‘青椒’的公众号实验 ”为题,将岳松正式推向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前台,在人民网、新华网、中青在线、齐鲁网等各大网站的转发“助攻”下,岳松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校思政课创新“代言人”。先是山东教育电视台《新闻早敲门》播出了“山东理工大学:这位思政课老师有点潮”的5分钟新闻报道,并同时制作了时长25分钟的“教育筑梦人”专题节目,让岳松亲身讲述了《一堂完美的思政课到底该是个什么模样?》;紧接着《光明日报》一篇“听他的思政课,学生的表情亮了 ”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等数十家媒体进行转载,助推岳松将山理工的思政课“讲”到了《山东卫视》、“讲”到了共青团中央的“青年讲师团”、“讲”到了全国各地高校。
如此众多的新闻热点,得益于学校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举措,得益于学校敢为人先、上下同心的真抓实干。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将继续按照校党委“正能量、真声音、快节奏”的工作要求,紧盯“一精神”“一规划”工作目标,更好地发挥舆论宣传“认清目标、树立信心、振奋精神、寻找路径、形成合力”的作用,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和有力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