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2004级的小杰最近一直奋战在考研的征途中,他的目标很明确:考取公费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的他在生活中并不呆板,性格开朗,为人豪爽。除了生活俭朴外,言谈举止中别人很难看到家庭贫困带给他的心理压力。
来自菏泽贫困家庭的小杰,刚到学校时也曾经有过迷茫和困惑,正是周围师生及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迅速走出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困境。他能正视自己的贫困,平常和同学谈话中也不忌讳这个问题,而且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大二、大三上学期各获得了一次“贫困生奖学金”。他的坦荡和刻苦也赢得了周围同学的尊重。
而小杰,只是我校广大励志奋发的贫困生中的普通一员。我校构建的一整套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为广大贫困生的奋发进取撑起了一片绿色的天空。
构建资助新体系
我校目前共有在校生32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我校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有2463人,占在校生的9.31%;经济困难学生有2574人,占在校生的9.72%,合计为5037人,占在校生的19.03%。
面对如此众多的贫困生,要将资助工作做细做好,完整的资助体系是重要的保障。2006年7月,学校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挂靠学生工作处,负责统一管理全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中心按专门机构、专项经费、专职人员进行基本建设。各学院(部)也成立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任组长,学生科指定专门负责老师,具体负责本院(部)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事务。
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在多年的工作中,各学院辅导员和资助管理中心的人员发现,以往的资助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资助资金中奖学金比例过大,且评定以学生的综合考评为依据,鼓励全面发展,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资助覆盖面过大,影响了资助力度;困难学生界定不规范,资助程序不统一;省外学生贷款问题没有解决;存在重复资助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工作处从去年暑假开始,经过多方调研、座谈,对原有的资助文件进行了调整合并,于今年4月出台了《山东理工大学学生资助条例》,《条例》共分总则、资助方式、资助资格的界定、资助申请条件、申请程序、资助额度及人数、附则等7章,进一步规范了资助工作。
围绕《条例》,我校建立了新的资助体系:
在科学合理界定经济困难学生基础上,整合政府、学校和各类社会资助资源,科学规划资助方式,合理利用资助资金,提高资助效果。在保持“奖优”的同时,特别对“助困”体系进行了完善,加大资助力度,扩大有效资助覆盖面;
划拨经费100万元,专门设立校内助学贷款,优先安排外省籍经济困难学生贷款,弥补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不足;
调整本专科学生奖学金额度用于资助经济最困难学生,把原先一等奖学金由1500元/学年调整为1000元/学年,二、三等奖学金合并为二等奖学金为600元/学年。获奖人数不变,仍为20%。这样可以调整出资金为112万元左右,设立全额学费减免。同时,学生单项奖学金与二等奖学金同步调整为每人600元,在总经费不变的前提下扩大单项奖的获奖学生数量,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除此之外,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勤工助学、申请助学贷款等方式,基本满足学生在校求学费用。同时,学校和各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合、吸纳校友及社会各界捐赠,并将每年的资金收益专门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利于新资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便捷服务
要更好地服务贫困生,便捷的服务非常关键。从去年开始,每一位贫困生都持有一张“校园绿卡”,作为各种资助的凭证。卡片一式三份,学生、学院和学校资助中心各持一份。“绿卡”分为A、B两类,A卡的持有者是特困生,B卡的持有者是困难生。凡是获得“绿卡”的学生,都会有两次与辅导员30分钟以上的单独谈话,辅导员会针对每名学生的家庭状况和个性特点,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设计绿色成长方案,对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持有绿卡者还可免费参加勤工助学中心组织的各种专业培训。“绿卡”的推出,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准确的资料,使学校在学业、生活等方面更好地为学生设计“绿色成长方案”,同时也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利用有限的资金搞好学习和生活,实现健康成长。
在大学生事务中心成立之前,贫困生要申请资助,需要很多程序,既耗费时间又影响精力和心情;而中心成立之后,一切变得简捷起来。学生资助中心在大学生事务中心的服务大厅设有从学生资助事务咨询、提交申请到资助事务审批等多个专区,为学生资助事务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使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快速、便捷地办理各类资助事务。
据统计,2006年度勤工助学专区每月接待学生1000余人次,处理勤工助学事务100余起,发放勤工助学工资40余万元;助学贷款专区每月接待学生1000余人次,处理到款查询、材料补发等国家助学贷款事务300余起。服务窗口的设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学生提供了更方便的服务。
学生资助管理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尤其是勤工助学工作涉及到岗位管理、人员管理、考勤管理、工资发放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岗人员处在动态变化中。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通过购买软件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学生资助管理的网络办公平台,主要包括经济困难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勤工助学岗位管理及工资支付系统、家教服务及社会用工管理系统等。目前,为山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发的国家助学贷款办公系统基本完成,即将在全省投入运行。
投入运行后,在资助网站,校内外各用人单位、在校学生均可自行登陆发布招聘及求职信息,并可随时查询通知公告、工资发放、人员安排等信息,既省时又省力。
打造精品工程
在不断探索中,我校逐渐打造出了具备理工大学特色的资助品牌,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得到了广大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的赞誉,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品牌之一,爱心超市。学校发动全校师生和社会企事业单位随时为贫困生捐助书籍、衣物、日用品等;每年学生毕业前夕,学校还组织专门的爱心捐赠活动,鼓励毕业生把自己用不到的书籍、衣物捐赠出来,处理后存入爱心超市。经济困难学生持“校园绿卡”就可以进入爱心超市免费选取所需物品。2006 年,爱心超市接受的学校教工及学生捐赠书籍约30000册,捐赠衣物约4000件,价值达70余万元。这一活动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引起了极大反响。
品牌之二,阳光家教。工程是分为家教的选拔与培训、家教双选会、回访与跟踪服务三个部分。学校选拔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培训,聘请专业教师讲授教学方法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思维与记忆、礼仪学等专题课程,测试合格后颁发《家教资格证书》,然后参加校内组织的家教双选会,向社会优先推荐。学校还专门开通了阳光家教热线电话,并充分利用淄博电视台等当地媒体的宣传作用,树立品牌形象。2006年,共为820名同学提供了家教岗位,获得家教酬金近90万元。
品牌之三,爱心家教。学校在校内特别是经济困学生中公开招聘志愿者,进行严格的专业家教培训合格后,以结对子的形式,为淄博市的特别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提供无偿的高质量的家教服务。作为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重要形式之一,爱心家教工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开展的爱心家教共有50余家。
品牌之四,岗位双选。为充分体现科学的资助育人观和平等对待的原则,切实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均等的求职机会,学校每年都举办一次大型的校内固定岗位招聘双选会。2006年6月30日,学校勤工助学办公室与淄博市人才交流中心、淄博晚报社联合发起了的“送岗助学,情暖学子”暑期勤工助学招聘双选会,共有35家单位参与了此次活动,招聘学生420余人;2006年10月10日,学校举办了一次大型的校内固定岗位招聘双选会,活动共有校内22个部门参加,招聘学生500余人。
品牌之五,勤工育人。每学期开始,学校都要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义务岗前培训。培训按专题聘请校内外的专家,以报告会的形式展开,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设计、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公关礼仪、心理危机排解、个人理财技巧等。对其中的部分技能培训,还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同时,为表彰经济困难学生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精神,学校进行“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自强之星”、“优秀家教服务教员”、“爱心大使”等评选活动,激励困难学生健康成长。此外,为加强经济困难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学校还定期举办一些能让经济困难学生广泛参与的文体活动,如趣味运动会、校园马拉松、劳动技能大比武、励志辩论赛、征文比赛等。
凸现育人功能
资助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贯穿的理念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以爱为源、以生为本,凸现育人功能。
资助首先要体现人性化。学校坚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各项资助政策,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感受,弱化其心理上接受资助的“被赐予”意识,强化对自己个人的能力的认可,让经济困难学生有尊严地接受资助。
资助还以助学为目标,以育人为中心。学校首先加强了诚信教育。使学生强化诚信意识,按时偿还助学贷款,通过诚信承诺签名,建立诚信档案。其次,学校一直注重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受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学会感恩,营造感恩氛围,潜移默化地感召学生在有能力的时候奉献爱心,回报社会,让受资助学生在活动中撒播爱心、传递感恩之心,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从“他助”走向“自助”再到“助人”。
资助更注重物质解困与心理解困相结合。学校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利用心理普查资料,建立了完备的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档案。同时,运用校、院、班级三级心理干预机制,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我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广大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托起了一片绿荫,他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中时刻洋溢着暖暖的爱意,将爱的暖流不断流向每一个人的心中,进而逐渐汇成爱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