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高效团队,平均年龄32岁,89个人承担了全校33000多名本专科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常年摸爬滚打在学生工作第一线;
他们是一支爱学习、爱钻研、善于创新的团队,97%以上具有硕士学位,走出了2位博士,6位在读博士,8位KAB创业教育讲师,30位心理咨询师,65位就业指导师;
他们更是一支“肩上有责、腹中有墨、心中有爱”的团队,他们坚持每天24小时开机,把爱奉献给学生,无微不至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与成才、择业与交友、健康与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所带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典型。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辅导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
激情:谱写赴疆支教之歌
2009年秋季开始,我校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和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关于依托山东理工大学推进实施教育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方案》要求,每年选派60名高年级大学生到喀什地区顶岗实习支教。地处偏远,条件艰苦,一去就是半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后安全局势严峻,通信不便,无论谁带队去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7位辅导员老师蔡清吉、刘晓东、巩方伟、牛凤燕、谢捷、高勇、王长恒克服父母需要照顾、孩子年纪小等困难,从2009年至2011年分别带领来自10多个学院的6批共180个学生,圆满完成了我校新疆实习支教工作。他们不仅要面临新疆温差大、空气干燥、紫外线强、缺水、交通不便等环境问题,还要解决语言沟通、住房、吃饭等一系列生活问题。他们和学生同吃同住,一起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批30名支教学生遍布喀什地区的喀什市、疏勒县、岳普湖县、疏附县和伽师县等5个县市的10所小学,分布广,管理难度大,学生多数是首次离家万里,在支教中遇到困难难免会出现思想波动,盼望与老师多见面多交流,获得指导和帮助。带队老师至少每周走访一遍每个支教点,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编写《支教工作手册》,创办《支教简报》和《支教手机报》,植栽了“爱心支教林”,资助家庭困难的维族学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他们把爱洒在美丽的天山,把情播在西域的土壤,在祖国西部的热土上传授知识,放飞梦想!
真情:铺就困难学生成才之路
商学院10级学生小吕(化名),一时遭遇车祸导致双腿截肢,就当一家人在为“生活该如何继续”而苦恼时,时任辅导员高存福老师专程去探望,鼓励她积极配合治疗和复健训练,争取早日重返校园。在父母、老师、同学的鼓励下,她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休学一年后又回到了学校。考虑到她行动不便,后来的辅导员赵建辉老师向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专门为母女俩在东校区招待所一楼提供了住宿;考虑到这个家庭因支付高额的治疗费生活比较拮据,学院特意为她的妈妈在学校联系了工作,在陪小吕读书的同时还能弥补经济上的困难;考虑到她上下课的安全,赵建辉老师在班级动员成立了爱心小分队,每天都有几位同学负责搀扶她上课、放学,几年来从未间断。学院领导、辅导员老师不定期去母女俩的“爱心小窝”坐坐,嘘寒问暖,及时为她们提供各方面的便利;节假日和寒暑假前都会给母女俩送去水果、生活用品、慰问金等。在老师、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小吕重拾自信,坦然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发奋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她还自学了计算机二级和初级会计,各类社团活动中也经常看到她的身影。小吕先后获得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等,今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我校的硕士研究生。小吕把学校、老师、同学为她做的一切,深深地刻在了心里,化为前行的动力。
2009级学生小李(化名),父亲在他高中时患骨癌去世,远在东北的家里就剩下体弱的妈妈和因贫早已退学的妹妹。他大一时的辅导员施海花老师,从平日的接触中发现了小李对家人的牵挂和生活的困难,她主动找他谈话,详细了解他的情况,知道了他想要承担起一家之主重任的想法后,非常支持,随后便积极帮助小李租借学校的教工宿舍,联系学校食堂为他妈妈找到一份工作,最终小李实现了带着妈妈和妹妹来山东上大学的愿望。2010年3月齐鲁晚报把他的孝心行为作了专题报道,小李被评为“齐鲁十大孝星”。
像小吕、小李这样不幸而又幸运的学生还有许多。每当他们有困难时,辅导员们总是义无返顾地帮学生解决,为他们铺就成才之路。
温情:危难伸出援助之手
2013年11月7日,来自黑龙江省的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学生小金(化名)在医院查出白血病,后转到哈尔滨第一人民医院被确诊为患急性髓系白细胞M5型白血病。当辅导员谢婕老师了解到小金家境贫困,早年丧母,父亲因工伤丧失劳动能力,医院巨额医疗费令这一家人十分发愁的情况后,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她发动学生开展了一场爱心救助活动。谢婕老师在“大学生在线”的个人博客上发出了《伸出你的手,救救濒临死亡的大学生》的呼吁,开通了捐款救助热线电话,同学们在网络上为金福临转发捐款的贴子,多方联系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寻求帮助。“中国大学生在线”在网站首页专门设计了“伸出你的双手救助白血病同学”的募捐配图,向全国大学生发出捐款的呼吁。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在领导、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短短半个月就收到来自校园内外爱心捐款19万元。
12月9日,谢婕代表学校师生冒着严寒,远赴哈尔滨看望患白血病的小金同学,并将带着全校师生一片深情的爱心捐款送到他手里。当接到这笔爱心善款时,小金及全家感动不已,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连声说:谢谢!谢谢!感谢母校、感谢老师同学们,感谢来自四面八方爱心人的无私捐助。目前金福临已经进行完第5次化疗,病情正在逐步恢复中。
亲情:陪伴走过艰难时刻
2013年6月14日,淄博市中心医院打来电话,说我校一名已经毕业的学生因病被送往医院抢救,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赵鹏老师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认出患者正是一年前毕业的学生小唐(化名)。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小唐已经不能说话且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病情不明。小唐来自甘肃张掖的一个贫困单亲家庭,赵鹏老师多方联系,最终通过镇政府、村委会联系上他的家人。因路途遥远家人无法及时赶到,从6月14日下午到6月16日凌晨,在小唐因最终抢救无效去世的整整36个小时里,赵鹏老师一直陪在他的身边,在病房里定时给他喂水和流质食物。当时的小唐已经大小便失禁,赵老师和护士一起为他更换床单、擦洗身体,为了进一步确诊病情,赵老师与医护人员一起推着他的病床去做各种检查和化验,甚至是在CT室中的辐射环境中陪他做完最后的检查。6月15日下午,小唐的病情由医院会诊最终确诊为肺结核病晚期,有很强的传染性,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才能在病房中护理他,而赵鹏老师已经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照顾了他一天一夜。学生走了,虽然他带着对生的希望、带着没有见到家人最后一面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辅导员赵鹏老师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在病房中陪伴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给了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慰藉,也让他感受到老师的情义和人世间的温暖。
2005年秋天,2004级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的小孙(化名)同学因欠缴学费找辅导员刘灿德老师说明情况,家里父亲患有重病,母亲操劳家务,家中唯一的哥哥因经济拮据辍学打工,看着她满含泪花的眼睛,刘灿德老师心里充满了怜惜和不忍,安慰了她很久,告诉她“生活给你苦难的同时也给了你克服困难的能力,相信未来会好起来的”。那时,刚参加工作的刘老师自己也很拮据,但他毅然拿出自己第三个月的工资帮她垫付了学费,学生的感激无以言表,也更加信任刘老师,把刘老师当亲人看待。当学习迷茫的时候主动找刘老师寻找方向,当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刘老师帮她一起度过难关。本来因经济原因不想考研的小孙在刘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成功考取了吉林大学的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在潍柴动力技术中心工作。大学毕业6年来,她一直跟刘老师保持联络,向刘老师汇报她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遇到纠结的事情喜欢倾听刘老师的建议。2014年春节小孙回校看望刘老师,当回忆起大学的时光,她感慨地说:“刘老师的鼓励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把我拉了起来。”
对辅导员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限热爱,引领着他们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全部倾注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投身于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人生解惑。每位学生成长的背后都有他们真诚的分享与沟通,及时的开导与安慰,关切的叮咛与陪伴。他们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他们是夜空中的启明星,有着奔向光明的执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