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新实验室成立不到7年,培养的学生毕业后除继续深造外,其余全部实现高质量就业,而且就职企业多为华为、阿里巴巴、东大软件等国内顶尖的IT企业……这些公司看重并认可的是学生们在实验室日常训练和参加比赛所培养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这个实验室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ACM创新实验室,它的创建和引领者是刘晓红和张先伟两位老师。
乘之愈往 识之愈真
在今天,我们提起ACM已经是耳熟能详,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各级ACM程序竞赛中摘金夺银的消息经常见诸报端,因为一批批经过ACM系统培训后的学生在校内外各个岗位上凭借过硬的基本功表现优异。
“初次接触ACM竞赛是在2006年10月,我们去北京参加第31届ACM亚洲区预选赛暨Google杯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比赛。说是去参加比赛,其实是‘打酱油’,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一进入赛场、看到竞赛内容,我们老师就直接‘蒙圈’了,更不用说学生。”张先伟提起昔日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
第一次接触计算机行业最权威的竞赛,无论是ACM的竞赛形式、竞赛内容、竞赛理念甚至参赛学校,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ACM竞赛题目全部是英文,竞赛的内容涉及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组合数学、具体数学、计算几何、数论、图论等多学科知识;比赛全程老师不得参与、不得连接互联网,参赛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积累以及团队配合编程实现,竞赛结果的产生完全透明;参与ACM竞赛的学校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排名前列的重点高校……
虽然第一次参赛无果而返,但是比赛带来的震撼却使两位老师一致认识到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值得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尤其是在赛场上感受到的与重点高校的差距,不单是学生在编程技能、综合知识与能力上的差距,也是学校以及教师在学生培养理念、培养方法与培养手段上的差距。
回校后,他们开始尝试结合专业课程的改革来带动竞赛、借助竞赛的先进平台与理念来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们建立了ACM创新实验室作为专门训练基地,实行ACM集训队选拔制度,制定周密的分阶段训练计划,定期举办竞赛知识点专题讲座与讨论,利用周末和暑寒假实现培训常态化……
经过了两年多的努力,2009年3月,我校举办首届ACM程序设计竞赛,“ACM”开始正式进入全校师生的视野;同年,他们开发的山东省高校第一个ACM在线评测系统(Online Judge)正式上线;2010年,山东省举办第一届ACM程序设计竞赛,我校3支代表队(每校最多3支参赛队伍)分获一、二、三等奖。截至目前,五届ACM省赛总共产生的27个一等奖中,我校学生获得4个,还获得6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总成绩仅次于山东大学;在近3年的亚洲区域赛中,我校获得7个铜奖,总成绩位于省内前三位。
优异成绩的取得是对师生努力付出的肯定,但参赛获奖的同学终归是一小部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以校赛带面、以训练带片、以大赛拔尖的培训机制帮助更多同学培养编程兴趣,吸引众多学生积极参与到编程行列中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借助ACM竞赛模式,他们两人开发的在线评测系统,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智能性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专业课实践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的改革,推动了学院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都有了质的提升,改革思路与改革措施在山东省首创,是学院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
教之以事 喻之以德
满怀教学热情的刘晓红、张先伟两位老师,课上精心授课、答疑解惑;课后认真备课、专心科研、精心指导,一年四季、寒暑假不休,用爱去教育和感染着这些爱好程序设计、沉迷于计算机算法的ACMer,引导学生打开知识之门。
“在做题的时候,如果忽略了一道题目的某一种情况,程序是永远不会对的,所以我更懂得了老师说的在遇到问题时,思考一定要全面,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统统都要想到才不会出错。”“老师很辛苦,集训时,我们在,老师也在,寒暑假也和我们在一起。”“愿老师敬业之树常青,乐业之花不败!”这些或朴素或明媚的文字来自刘晓红桌上的笔记本,都是已毕业学生的留言、感悟,脉脉深情谢师恩,真挚建议为发展。刘晓红微笑着翻看这些文字:“我们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我们的学生都有着独立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你理解他,他也理解你。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分享自己的感受,师生之间有些事情便豁然开朗,亦师亦友,其乐无穷。”
师者父母心,他们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健康和安全。刘晓红是有名的“运动达人”,她经常带着学生走出实验室,走向操场,现在集训队队员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每天晚上10点左右,体育场上都会出现一支慢跑队伍。“我们认为养成一个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一生受益的财富。”
春华秋实 教学相长
第三届中德教育论坛上,德国企业家质疑中国大学教学内容滞后:“就IT行业来说,技术是每天都在更新的,但在中国大学里的许多教材内容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德国企业很愿意来中国投资,但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必须从头开始培训新员工。”这也是刘晓红、张先伟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年他们结合ACM竞赛,针对专业和学生实际,进行课程改革,制定了适应学生发展、满足行业需求的教学计划和实验内容,把一批又一批ACM集训队的同学培养成为不需要再次培训的优秀的程序设计者。
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以自身的学识、品行、爱心赢得了学生的尊敬,收获着学生的爱,同时,“教学相长,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学、科研工作一同进步。”刘晓红和张先伟连续11年获得学校教学质量奖;在学校迄今评选出的六届教学优秀奖中,两人各获得其中的五届;他们先后被评为“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两位老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及教学改革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等立项建设工作,他们先后首位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刘晓红负责的《编译原理》、张先伟负责的《数据结构》均被评为2013年度山东省精品课程。
热爱教育,贵在一心一意;关爱学生,见于一言一行;精通教学,始自一点一滴。“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进入大学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最后一次在相对宽松的理想环境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希望在他们的关键期,我们能帮助他们更快成长,待到若干年后回忆往事,扪心自问,无愧那一声声‘老师’,当然也更希望学生凭己所学有所成就。”秋日暖阳弥漫着温馨的办公室,他们在静享中追随心的选择,一路向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