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系统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  >  学校新闻  >  正文
《中国县域经济报》报道我校协同创新,服务地方工作
作者 : 崔文斐  
来源 : 宣传部  
发布时间 : 2014-11-07
阅读次数 :
    编者按:由经济日报主办的《中国县域经济报》11月3日就我校协同创新,提高应用开发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实绩进行大篇幅报道。现予以全文转载:

协同创新 让梦想照进现实
——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地方工作纪实
崔文斐

    山东省淄博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污染比较严重。山东理工大学作为淄博市高等院校的龙头,对于本地的污染治理义不容辞。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污水治理……都是山理工人研究的重点方向。2011年,由山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制的600V镍氢动力电容电池系统应用于12米纯电动大客车,在淄博市136和139路公交车线路运行,成为吹散雾霾的一缕清风。
  这只是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地方工作的一个缩影。“我们一直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的协同创新,着力提高应用开发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争取在制造业强省建设、‘蓝黄’两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该校校长张新义说。
措施保障 制度就是推动力
  2014年新年伊始,一个好消息从北京传来,山东理工大学教授王相友参与完成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科普系列图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该校从2006年开始,8年间获得的第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取得如此成绩的秘诀在哪里?“这其中的秘诀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协同创新。”该校党委书记都光珍说,“学校把协同创新上升为一种工作理念和思路,扎实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科研实力和服务地方能力持续增强。”
  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随后,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
  山东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协同创新工作,校党委书记都光珍、校长张新义多次强调协同创新的重要性,着力探索协同创新模式。学校专门出台了《山东理工大学关于推进协同创新的意见》,对协同创新模式、机制及保障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有效举措,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整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高层次人才队伍等优势资源,组建了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农业装备工程、空间信息与交通、先进材料、生物化工、电气信息等六大学科群,以学科建设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成果推进技术研发;成立山东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汇聚资源,凝聚团队,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机制;启动、落实标志性科技成果和重大横向课题的培育计划,加强标志性科技成果和重大横向课题的培育,强化其策划、组织、协调和管理,及时孵化、催生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和重大横向课题;推出了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推进协同创新的一系列措施,完善了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了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就是推动力,高效的体制机制为推动校内外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诚合作 团结就是战斗力
  山东理工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与中国农业大学李洪文教授有着多年良好的合作基础。2007年,山东理工大学正式聘任李洪文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借助“泰山学者”的平台,两校开展了双方互赢的全面合作。李洪文及其科研团队通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旱作农业机械研究平台,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增强了山东省保护性耕作研究在全国的影响力,5年间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整个过程主要依托于高校之间的精诚合作,是协同创新的科技结晶。
  山东理工大学与山东时风(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该校张学义教授为时风集团提供低速运输车稳压发电机技术,至今已累计装车500万台。2004年,邹黎教授承担的“5万吨铁屑感应电炉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及产业开发”项目,投产后每年为时风集团增加效益1个多亿。2012年底,学校又与时风集团签订“电动汽车电控部件开发和节能改造”科技合作项目,该项目总研究经费1200万元,由邹黎教授带领的团队进行研究工作,为时风提供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的质量检测,使时风生产的小型电动车质量得以提高。2012年,山东理工大学刘永启教授与潍坊联兴炭素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罐式煅烧炉高温煅后焦余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成果先后在3家企业推广应用,近3年共计新增产值9.18亿元,经济效益巨大。与企业加强合作,在实践中砥砺学术研究、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展成该校的一个优良传统。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设立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2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设立了80余个科技研发机构,承担横向项目近900项。
  2011年1月,淄博市投入5000万元建设经费,山东理工大学投入科研人员、技术与设备,共同组建了山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2013年4月成立了山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同年9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自主培育建设山东省高校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院成立以来,推出了电容电池纯电动公交车等多款车型,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控制和整车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在节能环保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招远市联合成立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已有12家企业与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围绕招远市经济发展需求以及该市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为招远乃至半岛经济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正是因为坚持协同创新的特色,这些年山理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与淄博、滨州、德州等多地市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虽然不在同一个单位、不在同一个地区,但每个成员都各司其职、齐心协力。事实证明,打破一个单位的“单兵作战”式科研,通过合作组成“兵团”,为科技创新搭建起一个生长的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协同攻关、重点攻关,这是一种成功的科技发展模式。山东理工大学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单位的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更好地发挥了科研在推动科技进步、人才凝聚、资源整合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导向作用。
服务社会 成果就是生产力
  “基于行波原理的电力线路在线故障测距技术”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3亿元,利税约1.1亿元。生产的XC系列行波测距系统,已在国内投运800余套,覆盖了全国40%以上的超高压输电线路、青藏铁路电力线路等。
  “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可控整流稳压技术”项目研制的钕铁硼永磁发电机无电励磁绕组,与传统的电励磁发电机相比,节能15%~20%,节约铜材60%以上。该技术已转让30多家企业生产,新增产值30亿元,利税4.5亿元。
  “北方一年两熟区小麦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开发新型保护性耕作机10多种,指导企业开发新产品8种。相关成果转让到多家企业,年销售额5000多万元,转让的系列产品累计推广700多万亩,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农产品高值化挤压加工与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为多家食品和饲料企业应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60亿元。
  “超高支纯棉面料加工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研究推广了超高支高密轻薄型纯棉面料,合作单位鲁泰集团2005年至今销售收入达9.8亿元,利润总额1.84亿元。
  ……
  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每一个项目的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贡献。近年来,作为地方高校,坚持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承担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制定并扎实推进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主动对接山东省“一区三带”发展战略,将科研项目扎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壤,使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科研团队纷纷走出了“象牙塔”,把论文写在广袤的大地上,把实验放在生产第一线,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协同育人 实践就是竞争力
  “本科毕业生上了四年大学,连个基本的诉状、答辩词都写不好,需要我们从头开始教。”律师事务所很困惑;“我们学习很刻苦,到了工作岗位后进入角色怎么就那么难?”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困惑。作为理工院校,怎样培养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为此,山东理工大学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
  2009年,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律师协会联合创办淄博律师学院,挂靠法学院,这是山东省成立的首个律师学院。2011年,学校与淄博律师协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在法律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法律实务训练、前沿问题研讨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2012年,学校又与淄博市人民检察院签署“校检共建”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在学生实践实习、司法实务训练、检察官培训、学术研讨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另外,学院还与其他多家司法实务部门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学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初步形成。
  “我在山东洪筹律师事务所实习了两个月,事务所专门为我们配备了实务导师,进行1对1的指导,让我们对工作的完整流程有了深刻理解,走出课堂即能上法庭。”法学院学生付全玲说。通过与司法实务部门的合作,加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法律方法论等侧重实务能力的教学,山东理工大学培养出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受到了司法实务部门的欢迎。
  2010年,山东理工大学与鲁泰集团正式组建鲁泰纺织服装学院。双方的合作完善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借助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平台,学生直面世界纺织服装领域内最尖端的生产技术与设备,零距离接触国际最前沿的流行时尚与创新。双方的合作对“协同育人”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实现从学生到员工身份变化的无缝对接,成为高素质纺织专业人才。毕业后,鲁泰学院的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将被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优先录用,就业渠道更趋通畅。
  山东理工大学的很多协同创新合作单位,既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温床,也是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上课的同时,还要参与项目,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毕业后,凭借突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快就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
  “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校校、校地、校企协作等协同创新模式,寻求与区域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及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校党委书记都光珍说。忘了成绩,他们还在继续,忘了艰辛,他们仍在奋斗。山东理工大学通过协同创新,将梦想照进了现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将向着更高的梦想继续迈进。
编辑:责任编辑 : 编审: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