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紧密依托高校学科、人才优势,服务高校资源集成与开放,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高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性平台。2019年4月3日,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指以具有科研优势特色的大学为依托,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促进科技、教育、经济融通和军民融合的重要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作为广西唯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高校内的各类科研成果与人才资源优势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以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创新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将高校教科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将大学智力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
自2011年9月面向社会开放办园以来,经过12年的发展,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先后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广西唯一)、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广西首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广西唯一)、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广西首批)、广西科技企业孵化器、广西特色小微企业示范园、广西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广西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资质。为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依托学校牵头组织成立了“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已逐步建设成为中小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示范区,成为集研发机构、科技企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充分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与创新性科研成果,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主线,聚焦电子信息技术、机械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高端金属新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孵化一大批师生特色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园区年均在孵企业90家,年均直接就业人员1,000多人,其中吸纳在校学生实习、应届毕业生就业100余人,累计培育孵化企业近150家,其中科技型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瞪羚企业1家,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广西高校大学科技园里位居首位,为区内高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聚焦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科研平台、重点重大项目等资源,充分挖掘能够有力支撑传统产业转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形成的科技成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促进入驻企业、创业者与学校相关学院、教师个人开展合作。发挥学校特色,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通过与企业在转型升级、信息化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项目申报、知识产权服务等,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近三年,学校签署成果转化合同800余项,技术交易额超1.7亿元。2020年度,学校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87位,成为广西唯一进入全国高校前100名的高校,学校获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10个。
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建设中的问题
(一)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运营方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市场化、企业化的运行机制难以在科技园运营中得到有效运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虽然成立了独立法人的运营公司,但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公司只进行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大学科技园仍然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方式,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得大学科技园缺乏规范化的管理运作机制。
(二)大学科技园与学校人才培养结合不够紧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大学科技园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没有找到应有的位置,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没有显示大学科技园在学校主业中的地位和价值。大学科技园仅被作为学校产业的一部分,并按照经营性公司定位对大学科技园有盈利要求,基本没有发掘或重视大学科技园对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学校科研的作用。大学科技园作为连接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未充分整合校内外创新资源,提升对“双创”教育的支撑度,形成反哺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三)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大
高校教师更多专注于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研究,使得高校科技成果不适应市场需求,不能直接运用于产业领域,转化效率和质量低于其潜力与预期。大学科技园自身缺乏专业的成果转化团队、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评估和技术转移服务能力,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良性循环不足,难以促成先进技术、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整合,导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成效并不理想。
(四)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园区企业大多属于学校师生创办的技术密集型初创企业,企业规模小,投资风险大,融资渠道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也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财务中介服务基金、专利基金等资金支持,用以帮助企业解决创业初期资金难题。但大学科技园自身资金不足,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对企业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难以解决企业资金缺乏问题,严重阻碍潜力企业的正常发展。
(五)战略规划没有突出大学科技园特色和优势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在制定战略规划时,缺乏主动融入桂林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意识,科技园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弱,还没有形成大学、科技园、城市“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大学科技园自身发展也缺乏长远规划和多方位布局,大学科技园在不断地孵化企业,但是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特色,难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三、新时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建设探索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理顺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将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纳入学校“十四五”整体规划,加强与“双一流”建设统筹协调发展,推动大学科技园与学校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师生创业、人才建设等部门的有效衔接、联动发展。优化大学科技园运营机制,加强与各类市场主体、机构的合作,通过引入资金、技术、管理等多种模式,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和运营。优化大学科技园运营公司结构,明确公司功能性公司的性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管理团队和人才激励机制。
(二)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整合大学科技园企业资源,引导和支持学生进园区企业实习和就业;聚集园区优秀企业创办者、校友企业家和创业导师走进学校创业教育课堂;制定创业优惠政策吸引在校师生在大学科技园创办企业和转化成果;完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体系,为创业师生提供配套服务。组织和动员在校师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等赛事,提升创业师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组织园区创业导师举办常态化创新创业活动,培育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后备力量,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三)集成高端科技创新资源
集聚学校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研发平台设施,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衔接,推动成果转化,服务企业创新。推动学校科研基础平台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数据和图书文献等面向园区企业开放服务。协调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与企业开放合作,推进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
(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聚焦园区主导产业,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等服务平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建立高校、发明人和技术转移机构等主体间权责利相统一的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各方积极性。综合考虑科技成果特点、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情况、经济社会影响等因素,采取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相结合的灵活转化方式,鼓励普通许可和专利开放许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需求牵引作用,强化与知名科创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深入合作,积极组织项目路演等活动,为专利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造良好生态。
(五)强化人才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
围绕电子信息技术、机械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高端金属新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采取“校内培育+校外聘请”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创业导师队伍,培养一批优秀创业人才。从校内外招聘兼职科技成果转化专员,培养一支了解技术、擅长管理、熟悉市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复合型专业化团队,提升大学科技园专业化的技术评估、质量管理、市场分析、商业推广、交易估值、谈判签约等系列服务的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六)建立多元化投融资路径
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创新劵等,建立和引入种子基金、创业基金和天使基金等,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向园内技术创新项目和高科技中小企业投资;通过学校授权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公司收取的房租、物业费及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运营经费设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基金,支持学校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教师创业孵化;探索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科技园区积极吸引各类风险资本,为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师生企业提供综合服务。争取桂林市科创基金创投,链接金融机构、投融资平台,吸引创业辅导、专业培训、管理咨询、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入驻,联动社会资本,为园区和产业服务,助力校地、校企创新型大学科技园建设。
(七)构建开放融合发展格局
探索“多地一园”“校地合建”等大学科技园建设模式,建设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环高校创新创业集聚区,实现六合路校区、花江校区、南宁研究院、深圳研究院协同发展。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孵化师生企业做大做强,向周边桂林市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桂林)广西园、桂林花江智慧谷电子信息产业园、南宁市产业园区等转移,实现开放协同发展,强化集聚辐射带动功能。
综上,大学科技园将继续对标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五大功能定位要求,将大学科技园发展纳入学校高质量发展整体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加强大学科技园能力建设、打造“人才+产业+学科”协同发展平台,发挥大学科技园辐射带动作用、构建服务学校、辐射区域、开放协同的综合“双创”载体,推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使大学科技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为广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及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贡献“桂电智慧”和“桂电力量”。
(发表日期:2025年5月17日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