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教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聚焦面与着力点,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提升综合创新成效的有效路径,从资源创新、人才创新、科技创新等多方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
1.量与质的矛盾:创新资源高集聚但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成效不理想
全球顶尖风投机构 500 Global和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联合发起编制的《2023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96.1% 的大学生曾有过创业意愿与想法,仅有14%已经或正在创业,其中被认为是“准备好的创业者”的仅占2.12%。究其原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集聚了多元主体的丰富资源,但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整合程度不足、跨学科合作不够紧密等问题,限制了资源优势的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中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学生、教师、企业等各方之间存在信息获取与传递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对称可能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成效受到影响。第一,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创新创业机会的获取难度与创新创业项目的风险。第二,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创新资源的集聚与科学配置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学科专业资源、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孵化平台、资金技术等多方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分散于各个学校、部门与机构之中,由于各主体目标、需求与导向的差异,传统观念与制度模式的束缚,主体间存在合作壁垒,高校易基于人才培养的封闭循环与单向路径参与协同,企业积极性低,深度合作难以开展,创新资源“孤岛”现象突出,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跨学科合作不够紧密,各个学科间难以进行有效交流整合,导致知识与技术的碎片化,创新创业方案系统性不足,同时教师的跨学科合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2.供与需的矛盾: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两端分别链接着时代发展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承担着缓解我国创新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使命与责任,但由于教育理念脱节、课程设置脱节、创新创业氛围不足等,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效不理想。首先,传统上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但产业结构的变革、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知识更新的速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创新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锐实力”。同时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需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全学段的协同配合,仅凭高等教育阶段的单一培养难以充分激发其创新潜能。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与时俱进、实践性内容强的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最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足。同时我国各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区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组织领导、师资建设、课程管理、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资源投入不均衡、经费投入差别大、校内外创业导师人数配比失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模式不同等问题致使部分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够浓厚。
3.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创新创业教育高影响力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依托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竞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出显著增加,但转化率不足10%,而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则高达 80%。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在转化过程中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难以引发劳动形态、产业发展、生产方式等根本性技术变革,新质生产力发展缺乏强动力。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主阵地,校内导师具有天然的指导优势,但科学家与企业家有着思维壁垒,面临将科研思维转化为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市场思维的现实困境,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易脱离市场、闭门造车,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依托“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产生了一大批高创新的科技项目,但在竞赛落幕后,一系列创新创业成果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成果展示流于形式,缺乏全链条保障机制,成果转化阶段资金投入不足,无法进行技术验证、市场推广等必要步骤,难以真正实现商业化。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进路
1.基础: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提升创新资源“耦合度”
依据动态能力理论,高校通过感知环境变化、集聚多元主体,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新资源的配置,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附加值,从而激发创新活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各主体间“求同存异”是整合创新资源的重要基础。其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创新创业信息共享平台,鼓励各方主体分享市场需求、行业趋势、技术进展等信息,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和资源,降低信息获取的难度,提高创新创业机会的获取率。
2.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创新人才“浓度”
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创新人才培养大方向。创新创业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展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更多创新人才流向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不断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首先,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字化能力、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是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长周期培养与追求短时期科技成果现实效益“两手抓”。其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提升创新创业教师专业化、信息化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将前沿科技知识融入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专创深度融合。再次,创新创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要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解决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痛点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字化思维与能力。最后,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大实习实训、创新实践等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系统性与全面性,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3.抓手:聚焦关键技术领域成果转化,增大科技成果“密度”
科技创新只有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互为支撑形成全链条,才能行稳致远。通过前沿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与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引导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领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落实好科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新产业、新技术落地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引导师生聚焦前沿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既要特别关注与当前产业结构兼容性好、短期可实现的新技术,又要关注基础研究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科研竞赛,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鼓励对基础研究的深入探索,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设条件,助力实现“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其次,高校要深化产业对接,在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开展前,调研市场发展需求与趋势,明晰项目方向与目标,共同策划,确定项目的规划、定位和发展路径,确保项目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最后,完善全链条保障体系。推动创新成果从“科研”“创新项目”融入“产业”,需要解决“无人”“无钱”“无平台”的“三无”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 原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进路》网络首发时间:2025-04-09 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11.4028.D.20250409.111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