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他山之石    正文
世界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探索及经验启示——以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为例
作者:王春春 翟雪辰  蓝文婷 张男星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2025-11-25 阅读次数:

科学技术的迭代升级不断推动大学的发展革新。世界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快速崛起,充分展现了高校、产业、城市之间融合共生、开放协作的新形态,提供了大学融入区域发展并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新范式。世界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实践为深化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一体化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优势

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发挥校企联合科研优势、促进学科专业适配区域需求、采取挑战式项目育人、参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成为重要的创新中心。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创办于1956年,在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集中展现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创新优势。从传统视角来看,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在全球主流排行榜中的表现并不十分突出,但该校凭借其创新优势成为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的领军者之一。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全球25所与创新企业合作最紧密大学”排行榜中,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位居全球榜首,超越诸多传统顶尖研究型大学,彰显了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推动知识创新与转化应用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一,融入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由工业界、地方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创办,位于荷兰埃因霍温市的“智慧港”(Brainport)创新区。该地区汇聚了众多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的国际高科技巨头,学校周边数公里便是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全球前十的非存储类半导体公司恩智浦(NXP)、全球领先的导航软件和地图数据供应商汤姆汤姆(TomTom),以及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等一众高科技企业的总部、研发中心或工程实验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学校与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了绝佳契机。

第二,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紧密结合。第四次工业革命也称“工业4.0”,是一场以数字化、智能化、大数据等为核心特征的全新技术革命,它将数字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等有机融合,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埃因霍温大学锁定“高精尖”研发领域,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紧密结合。如学校以“智慧港”地区的创新需求为牵引,近60%的研究成果涉及光子学与技术、量子技术、数字和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荷兰关键技术领域。

第三,以开放协作重构大学发展模式。新型研究型大学打破从知识生产到成果转移转化的传统路径,让企业及相关社会组织以协作的方式共同参与大学的科研活动,以协作式知识创造、开放式创新、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等方式重构大学的人员选聘机制、科研选题机制、专业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促使大学的教学、科研活动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进而以大学的发展进步有力支撑当地产业发展。

第四,以创新生态系统重塑“校政企”合作机制。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度融入当地创新生态系统并在其中发挥关键驱动力。在这一系统中,企业、政府、知识机构和其他社会合作伙伴等多元利益相关方达成协作,共同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在迈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埃因霍温市形成以“高校+企业+政府”三螺旋合作机制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为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的技术升级、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且稳定的内生动力。当地多家大型企业与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共同作为“智慧港”董事会或组织机构成员,联合制定“智慧港”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共同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当地市民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作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方,在三螺旋框架基础上广泛参与区域创新平台的共建、共治、共享,为这一系统赋予了更加强劲的创新势能。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实践路径

以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为代表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突破高校的传统边界,与周边高新技术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区域协作系统,在科研探索、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区域治理等领域形成创新实践路径。

1.突破边界,促进校企“融合共生”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与周边高科技企业深度融合,打破了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合作壁垒,形成校企“融合共生”发展模式。来自周边阿斯麦、恩智浦等公司的顶尖研究人员通常以兼职教授身份融入学校的核心研究团队,每周来校工作一天,成为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重要桥梁。在长期、稳定的研究团队合作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授可以将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带到学校里开展合作探究,学校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第一时间应用到产业实践领域。

2.聚焦产业,学科专业与区域需求高度适配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以“智慧港”地区创新型产业的人才需求为核心,聚焦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研发与应用,共开设了15个本科专业、24个硕士专业以及部分博士生项目,设有工业工程和创新科学、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数学和计算机、机械工程、化学与化学工程等9个院系,全部聚焦区域核心产业领域。学校专业“少而精”,围绕区域发展需求设立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细分领域,培养与区域发展需求高度适配的创新人才,学校也因此成为“智慧港”工程师的摇篮:在荷兰完成高等教育并且在“智慧港”就业的工程师中,有82%来自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在2013年至2022年期间,埃因霍温理工大学48%的毕业生在学校周边75公里内就业,70%留在荷兰境内就业;学校90%的衍生公司以及48%由校友创办的企业位于学校75公里范围内。

3.立足实践,力推以挑战式项目为主导的育人模式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采取以挑战式项目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协作解决来自现实的各项真实挑战,在项目式探索中完成知识的学习与转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政府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交给学生开展探索,同时也担任学生挑战式学习项目的资源提供方、联合导师、考核评价者等多重角色,为学生提供现实情境中的真实需求与反馈。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挑战式学习模式,将学校教学情境与社会现实情境合二为一,形成以应用转化为牵引的知识学习与科研探索,打破了学校教学与产业实践之间的区隔。得益于这一培养模式,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每年成立数十个跨学科的学生团队,其中许多团队最终发展成为初创企业。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也因此成为当地众多初创企业和衍生公司的孵化地,学校师生的一部分科研成果直接作为初创企业的核心技术实现市场化应用。

4.创新驱动,深度嵌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治理

新型研究型大学不仅致力于项目开发、研究和创新,而且积极推进多方共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深度嵌入区域治理,将整个区域的创新发展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使命,积极推进高校领导力、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全球知识网络有机结合,成为“智慧港”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推动力量。学校是区域战略决策机构“智慧港”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同时也是区域创新合作平台“埃因霍温引擎”的联合创始成员与关键推动者[4]。学校与周边企业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基础设施,与其他机构共设创新基金、风险资本等,为打破政府、企业、高校之间的传统界限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联合创新的形式有力推动了当地先进制造、机器人技术、智能交通等产业的发展进步,为城市的转型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

世界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探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以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世界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可以为我国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充分激活和释放高等教育创新势能提供参考借鉴。具体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构建“大学—产业—城市”协同创新共同体

引导高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系统,成为城市创新力、活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支点。将高校的智力资本、产业的技术更新需求与城市的资源平台整合为一体,形成“教育—创新—应用—服务”闭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一是发挥空间耦合优势,打造“产学研城”一体化空间结构。优化新建高校选址和高校新校区建设规划,将新增高等教育资源纳入城市功能区布局考量,优先布局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二是推进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园以及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在城市核心产业聚集区设立“大学飞地”“科研工作站”等,构建高校创新资源与城市产业资源之间的融汇纽带,引导高校师生与园区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科技创新活动。三是鼓励高校以推动创新为使命,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生态,成为地方政府与产业政策设计的智力支持中心。可由市政府牵头建立“高校+产业+城市”协同发展委员会,定期协调目标对齐、政策支持、资源分配等问题,共商治理决策。

2.推进以“开放式创新”为驱动的大学组织革新

探索打破高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边界,鼓励知识、技术、人才在校内外自由流动,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引领科技进步的能力。一是构建“大学+”的开放式合作体系,吸纳政府、企业、社区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高校的科研探索与人才培养活动,凝聚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的社会合力。二是推进高校发展与产业需求互促互进,超越以项目合作或人才输送形式为主的校企合作机制,鼓励高校与多元利益相关方基于共同目标、长期规划达成长远战略合作;推进“开放实验室”“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建设,吸纳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协同创新。三是推进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项目制非实体研究中心等开放共融式机构建设,构建以需求为中心、面向未来前沿的科技创新模式;畅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深化高校兼职教师、双聘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在高校、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跨界流动。

3.强化以“任务需求”为主导的教学科研活动

以现实生活中的“任务需求”为主导,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界限,聚焦真实问题,将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与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紧密绑定,促使高校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的重要力量。一是以任务需求为导向优化高校教育与科研资源配置。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技术领域,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重大科研仪器装置配置以及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企业技术革新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二是以跨学科的真实问题为轴心,打通院系壁垒,重塑课程与科研范式,围绕“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三是以项目式学习为牵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鼓励学生立足真实社会议题拟定学习项目,聚焦项目需求开展跨学科的知识学习与探索,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4.优化以“创新贡献”为核心的高校评价体系

以评价改革为支点,撬动高校与地方共生共荣的新格局。系统性优化高等教育外部评价指标与内部评价机制,激发高校深度嵌入区域创新生态的内生动力。一是优化高校外部评价,关注高校对区域创新生态的贡献度。增加高校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匹配度评价,重点考察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等方面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重点关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成效、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等指标,鼓励高校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优化高校内部评价,为投身产学研融合的教师铺设多元、包容的成长通道。将教师在社会项目、应用影响方面的价值贡献纳入绩效考核,为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科研人员提供专项晋升通道。建立教师跨部门、跨学科参与校企联合科研攻关激励机制,完善高校教师进驻企业、进驻科技园区期间的工作绩效考核方式,给予教师更加宽松的产学研合作探索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原载2025年第19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