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他山之石    正文
麻省理工学院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及其落实机制
作者:张新培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4 阅读次数:

价值观是凸显大学文化软实力的隐形要素,是大学采取行动的原则、信念、理想、标准或态度,是对大学核心价值与理想信念的坚守,体系化开展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拓展大学文化的底蕴及其创造力、引领力。世界处于以易变性、不确定、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VUCA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等时代特征,地域冲突及全球问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我国处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并存的发展阶段,都对大学价值观教育带来挑战。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下,市场竞争、管理逻辑和知识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大学面临学术身份的张力。大学知识生产被功绩主义绑架,功利化价值逐步强化,价值观问题往往被忽视,难以提供更好的精神营养。为避免工具理性削弱师生的价值理想,大学应重视价值观育人作用,系统化推进价值观教育。调查发现,虽然我国大学在价值观教育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待解决,表现为价值观教育的内核凝练不鲜明、品牌辨识度不高、顶层及体系化设计不足、共同体的认同度及影响力待提升、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还不够等。这与新时代大学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定位不相匹配,加强大学价值观教育体系化运行的研究有现实意义。麻省理工学院是全球顶尖大学,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落实机制方面形成典型模式,2022年首次发布价值观宣言,以此为纲领,明确了学校价值观教育内涵并制定实施策略,其价值观教育体系化运行的做法有代表性。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为案例,探析价值观教育运行的内容体系与落实机制,为我国大学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

一、麻省理工学院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系统性:建构整合历史与现实的价值观内容

根据内外环境与发展诉求的变化,麻省理工学院在尊重历史基础上传承价值观,顺应时代发展情境更新价值观,坚持开放对话讨论价值观,生产建构整合历史与现实的价值观内容。在创校之时即美国工业革命期间,麻省理工学院就明确了适应科学和实践进步为工业阶层提供指导的发展目标,这奠定了之后长期办学的价值观基础。二战后,其价值理念产生了转型,表现为对持续资助战争设施和过度依赖政府赞助研究表现出担忧,从过于强调技术转向为发展基础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注重与社会协同追求科学和工程知识,更加意识到教育和研究是民主社会的必要条件,随后培养目标及办学重点也发生调整。1950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要求学生广泛习得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不仅有学术才华,更应有在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以洞察力和正直品格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科学技术在研究和教育方面被赋予的社会责任也发生变化,如基于麻省理工学院在仪器仪表实验室和林肯实验室的工作,反思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发挥。受民权运动影响,更加注重多样性,主动吸纳女教师,招收和培养黑人学生和教职员工,建立尊重、文明和共情文化,促进不同经历和信仰的人合作提高教育体验,重塑大学多样性。

历史发展轨迹促成学校进一步追求通向有灵魂的卓越的愿景驱动、创新发展的使命召唤及定义共同体规范的价值观指引。另外,麻省理工学院保持开放讨论,以更好顺应外部环境的诉求。随着共同体的价值观认识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麻省理工学院积极调动共同体力量进行价值共创,融合共同体诉求,促进大学价值观理想与现实、外部治理趋势与内部治理需求的整合。麻省理工学院价值观委员会对师生等利益相关群体开展的价值观感知调查发现,长久以来学校价值观教育存在价值标准的相对性、指导原则的抽象性及文化认同的多元性等特点。在价值观教育内容方面,学生、教职工和校友感知到的价值观有相似特征,如同情、创新、努力、合作、团队、领导力、卓越等,但同时认为学校价值观存在张力关系,如精英主义对人才相对开放却容易滋生系统歧视及不平等行为、缺乏透明度等。在时代变革背景下,麻省理工学院在尊重历史基础上系统性重塑价值观教育,将原创知识、科学研究和技术发现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核心动能,更加强化由社科、艺术和人文等提供的多元知识、品位启迪、思想熏陶和文化塑造,更加关注国家发展、科技变革对大学创新的多元需求,更加聚焦共同体普遍认可的目标和行为方式形成成文规则,更加注重平衡关系、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贡献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张关系,为服务学校管理决策、共同体行动及实现愿景目标提供原则规范。

(二)多维度:形成普遍性的价值观遵循

大学是知识探究的场所,作为“学术中心地带”具有批判性思维、开展知识探究、无私利性等特征。大学围绕不同的学科和群体来组织,每个学科和群体都表现出符合自身定位的“管理主义”和“专业规范”,使得学校层面明确普遍性的价值观遵循以平衡不同的目标差异尤为重要。麻省理工学院将价值观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强调开放包容,跳出知识分类体系及其条块、等级壁垒森严的科层制,跨越组织功能边界,在与国家、社会、行业企业及社区等的互动过程中深化价值观认识,吸收国家及社会价值观核心内容,推动与大学办学职能有机整合并落地落实。

麻省理工学院的价值观反映了大学、教育系统、社会及国家不同层级的需求,体现了价值观作为高度凝练的大学文化内容的深层次社会建构特征,其内容在个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等四个维度呈现内容差异性。个体维度主要培养个体价值理性,以价值观共识引导个体文化认同,体现对个体的尊重、培养、发展与自我实现,关注诚信、卓越、创造、独创性、分享、真理、好奇心、探索、热爱等个体化特质,强调通过学习、质疑、自由表达、包容非传统、接受失败、身心健康等来实现个体发展进步。社会维度促进社会价值观共识建设,通过社会化过程的熏陶养成职业能力、文化品格、政治认同、社会责任、社会关系等,强调尊重、信任、共同体、人性化等社会化特征,通过组织归属、学科交叉、尊重个体贡献和个体差异等层面的机制设计提升社会化水平。国家维度主要积极参与国家价值观共识建设,表现为对国家、民族和历史的认同。参与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共识建构,强调创新、凝聚国家认同、维护国家制度、传承社会文化和培养卓越人才、服务国家发展,强调面对客观事实、正视体制缺陷、努力克服挑战,在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更宽广的文化时空中拓展价值观边界,寻求价值观共识。人类维度是在全球和人类的意义上,致力于多样文化的理解,表现为人类意识的唤醒及人类自主、自由、平等、宽容、和平及可持续发展等普遍特质的形成,强调探索人类智慧、非凡力量,并通过责任、智慧、关怀、同情来实现。明确的价值观内容推动创造文化情境,引导大学共同体承担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再生产背景下大学价值观共识建构的责任,积极参与大学文化的建构过程,建立基于体验、理解和自主性的文化认同,培养师生个体健全的价值理性。

(三)分类型:重塑特色化的价值观表达方式

在不确定性时代,全球变革的价值观演进、国家治理的价值观主张、社会思潮和市场需求的价值观内涵、高等教育价值观取向、学生和教师的价值观诉求等,使大学价值观处于顺应时代变化的新旧价值观内容迭代的状态,大学顺应时代情境更新价值观,重塑特色化的价值观表达方式,超越制度及技术路径实现深层次的文化软治理,涵育复杂治理情境中共同体的思想品位与行为秩序。基于其目标状态与行为准则,麻省理工学院价值观既有目标性价值观,也体现为工具性价值观。目标性价值观表现为期望共同体达成的价值观目标与理想状态,描绘了未来期望,反映共同体普遍认可的状态,是未来发展所需要但目前可能仍然缺乏的。作为指导大学行动的根深蒂固的原则,目标性价值观昭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大学的核心价值,反映了办学初心,如秉承“去精英主义”的立场、“追求真理”“服务国家”“独创性”“共同体”等。工具性价值观以目标性价值观为引领,是为实现价值观目标所需要的行动方式,它嵌入大学内部治理架构、管理制度、文化生态中,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表现出来,如“学习方式”“观念表达”“道德行为”“模糊学科界限”“面对事实”等。

立足价值观基础与优势,综合共同体的价值偏好、期望与诉求,麻省理工学院通过目标性及工具性价值观的特色化表达方式,在内部治理场域中转化为价值观的普遍性遵循,建构凸显麻省理工学院办学特色的价值观内涵,引导共同体承担国家政治和社会文化再生产背景下价值观共识建构的责任,建立基于体验、理解和自主的文化认同,推动共同体从个体责任的角度创新落实。

二、麻省理工学院价值观教育的落实机制

(一)推进过程管理,促进价值观教育的有组织化运行

为促进价值观落地落实,麻省理工学院完善顶层设计,加强过程管理,有组织地推进价值观教育。

一是提高重视程度,学校层面高位推动价值观教育。学校将大学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的基础予以高度重视,认为价值观是学校长期存在的思想“精髓”即一以贯之的“首要原则”,需要用成文规则的形式固化下来。将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层面的重要工作,加强价值观组织领导,并建立自上而下的负责价值观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主要责任和关键任务目标:成立价值观专门委员会,负责统筹组织、调研、编制和落实价值观并实现价值观教育的体系化,委员会成员22名,由校长和教务长任命;成立负责价值观教育管理的专职机构即共同体和公平办公室(ICEO),负责调研和审查共同体实施价值观的总体情况,提供评估报告,并根据评估情况适时修订价值观。

二是凝聚发展合力,协同推进价值观教育。最大限度协同校内多个业务机构,汇聚价值观相关诉求,凝聚价值观共识,形成价值观教育合力。通过学术和组织关系工作组、校外活动特设教师委员会等校级机构提出价值观清单,为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内容参考。通过学校学术委员会制定相关程序,完成与价值观相关的工作建议和实施举措,定期针对学校如何实现价值观组织讨论。依托所有部门、实验室、研究中心、学生管理团体和行政单位创建“价值观大使”岗位,负责价值观的意见征求、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和计划实施等。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价值观暂停”机制。将价值观教育作为优化共同体行为的规范参照,建立“价值观暂停”的共同体规范,即任何共同体成员在与他人共处时都可请求暂停当前行为,讨论与价值观相关的话题以及与学校价值观相关的内容。在价值观落实过程中,相关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倾听师生个体的诉求,针对与价值观相关的冲突及负面问题与师生开展深入对话,推动多部门合作以高效率解决价值观实施中师生面临的问题。

(二)加强传导扩散,推动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大学价值观在一定时期内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其实施需尽可能获取共同体的认同,这决定了持续传导扩散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是加强价值观的宣传。麻省理工学院围绕价值观核心内容,营造促进价值观宣传的文化氛围,推动所有管理岗位的教工接受价值观培训,加强对价值观的理解,让每个师生都能说出学校价值观的内容,并培养运用价值观的意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水平,通过在线交流门户以及创建专门网站,制作并突出展示价值观相关的海报、视频,通过公共渠道如教学楼大厅、学校网站主页、社交媒体、内部新闻报道和新闻稿等展示宣传,聚焦展现价值观的真实故事及其积极影响。每年举行专门会议,针对在实践中落实价值观展开讨论,强调价值观所带来的成功案例及纳入日常活动涉及的复杂挑战。

二是对校内教职员工和学生分层分类加强价值观认同。促进大学共同体以主人翁视角认同价值观,明确不同群体价值观认同的主体责任。将学校高级管理者及高层次人才作为价值观认同的关键群体,制订明确方案培养价值观意识和价值观认同,将价值观一致性作为履职评价的关键要素。对有重要事项决策权和参与权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加强价值观认同,促进价值观在其决策行为中发挥积极作用,如在各类委员会决策中依据价值观的最新内容作决策,在选拔委员会成员方面增加透明度,在解决有争议的问题方面将价值观作为作决策和沟通的行动指南。

(三)强化校院协同,将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入关键事业活动

学校发起价值观教育的行动倡议,将落实价值观作为行动重点,促进价值观深度融入院系关键事业发展,并及时跟踪使其发挥积极影响。

一是完善校院二级价值观体系建设。麻省理工学院各院系对形成明确的学校价值观一直有实质性的推进行动。理学院成立女教师委员会以保障科学领域女教师的地位,被认为是弘扬大学价值观的行动方式。物理系、生物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等明确形成了院系内部价值观,其中,物理系设立价值观委员会鼓励师生参与价值观治理实践,提出创造价值观共识是建立共同目标的方式。对于有明确价值观的院系,学校促进其现有的价值观更新,从而与学校价值观一致,并研究价值观如何在院系有效发挥作用。对于还没有明确价值观的院系,学校鼓励创建具体的院系价值观与学校价值观保持一致。

二是将价值观教育融入院系关键事业活动。麻省理工学院将价值观教育融入院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关键事业活动,维护国家文化认同及制度合法性。推动院系将价值观落实情况及实现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倡议而采取的行动作为年度报告的重要内容,定期向校长等高层领导汇报。在院系日常沟通、会议和学术活动以及学术招聘、晋升、人事政策及管理者绩效评估和管理过程中,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将价值观嵌入与学生及师生员工的互动中,在课程、教学大纲和研究小组讨论中落实价值观,使得价值观成为研究和教学的一部分。针对教师面临的价值观问题展开专项行动,将价值观内容嵌入学术工作中,召集教职员工开展广泛调研,共同讨论价值观相关的问题解决方案,为教师高品质学术提供坚强保障。

三、麻省理工学院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麻省理工学院通过体系化建设推动形成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促进共同体从文化认同及个体责任的角度实施。虽然麻省理工学院价值观教育本质上维护美国国家、社会和大学的合法性,激发共同体为学校发展承担责任,抵达价值观描绘的理想状态,但其价值观教育体系化的实施路径,对新时代我国大学推进价值观教育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坚持系统思维,持续加强对大学价值观的内容凝练

加强对大学价值观内容凝练的系统化布局,不断挖掘价值观资源,凝练特色化的价值观内容。一是聚焦国家与社会价值观的内涵精神。大学价值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国家及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大学价值观内容凝练应传承和吸纳国家及社会价值观的内容,并为国家及社会价值观输入凸显大学特色和水平的新内容,推动国家及社会价值观发展。

二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使命与任务要求。大学应立足国家新发展阶段赋予大学的时代使命,以提升办学质量、贡献和影响力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凝练履行时代使命担当的行为规则及规范要求。

三是凸显大学办学的独特性和先进性。加强对大学发展史、特色学科发展史、人才培养史、科学家成长史的深入研究,凝练过去发展历程中大学及师生员工校友展现出的文化精神及优秀价值观内核,形成凸显大学办学特色的价值观内容的“最大公约数”,建构大学价值观的广泛共识和文化认同。

四是强化对师生员工和校友等共同体价值信仰和行为的引领作用。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是师生心中深层的信念及信仰。大学价值观内容凝练以及表达方式应有助于发挥价值引导、情感激发和行为引领作用,能够不胫而走并深入师生员工及校友的思想深处,作为大学的鲜明印记融入大学文化环境中。

(二)坚持融合创新,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核心职能

将国家及社会价值观落实到大学价值观教育中,推动大学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管理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形成自主发展的战略定力和持续不竭的创新动力。

一是将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大学回归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使命,更多体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理念,实质性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在高层次科学创新活动中培育未来英才,促进师生形成将知识生产创新与自我修养相结合、客观认识科学和社会问题与主动升华内在素养结合的机制和氛围,在通识、思政及专业知识习得中,涵育爱国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审美意识、健全人格、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突破性和社会引领性。

二是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科学研究过程中。整合人文、社科、理学和工学等多学科资源开展交叉合作,将对知识生产创新的价值观塑造作为基础工作纳入体制机制设计中。引导科学研究回归知识生产创新的初心使命,坚持“四个面向”,扎根中国大地,培育知识价值理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愿景,培育科研创新文化和知识创新成果,提升科研的原创性、质量和贡献。

三是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大学优秀历史文化,构建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超越优绩主义及功利主义,以共同利益为目标,通过教育创造美好社会,服务社会公共利益、国家担当及全球人类福祉,唤醒师生对大学社会公共价值的认同,追求更宏大的社会价值,在国家价值共同体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加强协同联动,推动大学价值观教育落地落实

从学校层面明确大学价值观教育的顶层制度设计及支持方式。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学校总体指导下形成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定位,构建与价值观教育落地落实相适应的行动策略。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将价值观教育策略固化下来,成立实体机构负责价值观教育。出台价值观教育相关制度,针对岗位职责、部门职能需求,明确特色、具体、可实施的价值观要求,如专任教师落实教书育人、专职科研落实崇尚科学创新、管理人员落实政策部署开展管理服务等的实施细则。

二是加强校院协同。明确院系在大学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落实学校价值观教育整体部署,结合院系学科特点及其发展历史、优势,形成凸显特色的价值观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育等事业活动中,将落实学校及院系价值观作为关键要素进行考核。

三是推动共同体参与。大学是价值共同体,大学价值观的生成及演化扎根于共同体的多元诉求,是关于价值期望的文化认同及共识,大学应以共同体参与为核心构建价值观生态,激发共同体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推动师生员工、校友等在大学价值观教育中发挥自主性,实质性参与并积极反馈价值观教育效果、存在问题及改进举措,形成共同体创造、监督及落实价值观的局面。

四是推进融媒体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建设推动大学价值观品牌传播、过程管理、观点表达与冲突解决的信息平台,构建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多元化传播体系,提升大学价值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2024年第7期 总第363期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处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大学发展战略研究。)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