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他山之石    正文
麻省理工学院一流大学课程变革的理念、趋势与特征
作者:苏林琴 徐若男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 发布时间:2020-01-31 阅读次数:

20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发布《未来教育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通过创建教育创新行动计划为未来发展提供根基、通过“大胆实验”改革教育理念与方式、跨越校园边界扩大MIT教育影响力、通过开辟新途径及创设新空间来支持学生学习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建议,对工程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反思,以调整工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这对我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尤其是课程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报告》的发布探索重构学院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就如何继续改变未来几代学习者的教育提出一系列建议,尤其是将以学生为中心、质量持续改进等高等教育改革理念渗透在课程变革中。2017年8月,启动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计划(2017年—2020年),即“新工程教育转型”(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简称NEET计划),再次强调工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科学思维及人本思维,旨在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界和社会发展的领导型工程人才。

创新理念植根课程变革

MIT早在1949年《路易斯通识教育报告》就强调过学生接受教育的总体环境的重要性。2014年《报告》继续从变革环境入手,给教师“联接者”创造生态系统,促进整个学院的教育联系和对话—不仅是关于课程、技术和政策,更是关于教学。《报告》工作小组建议提供教育创新中心或“沙箱”,用于进行所设想的各种实验,负责开发和管理涉及传统和在线学习方法的教育学术课程,促进研究所与教师团体的教育联系,用以深思熟虑地评估学校进行的课程实验,优化课程管理的机制和问责制度,确保课程的持续评估改进,为后代学习者进行课程管理和课程改革提供经验等。

以模块化方法创建关系和知识联接。为了在学习中实现流动性和延展性,将更多的灵活性注入本科核心课程,《报告》建议探索建立模块存储库的选项,模块不仅可以跨学部和学校重用,而且还可以跨机构重用。为了支持学生选择模块,还设置存储和管理内容的机制,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结构体系。模块化支持“即时”交付教学,进一步支持校园和全球学生基于项目的学习,有利于知识的持续创新。

大胆实验推动创新。课程实验是课程创新的试金石,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教学方法和课程创新的积极和消极方面。MIT为教师教学发展工作设定了三项目标:促进课程设计创新、促进教学方法创新、促进教育技术革新。2007年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新方案”(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GIRs)是MIT本科核心课程,工作组强烈主张教师进行大胆的实验,既不建议将特定的课程纳入GIRs,也不建议重新设计一套完整的GIRs,而是通过在线教学和混合学习模式提供的新机会、新背景重新认真审视GIRs,培养、扩展在线课程和模块化方法所需的能力,并通过与本科计划委员会(CUP)、课程委员会(COC)合作的教育创新基础设施实现共同核心需求的不同组合。通过提供暑期学分课程,使学生拥有更灵活的时间安排,他们中的更多人能有一个学期的时间离开MIT,去追求可以拓宽教育经历的学术体验。

学习者中心理念主导课程变革

MIT强调以人才培养为本位,而非以学科为本位,因此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在课程变革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为使学生在全球文化中工作、引领并获得成功,MIT为学生装备了迎接世界最大挑战的决定性技能。”

在学生发展方面,以人才培养逻辑和人的发展逻辑取代学科本位逻辑,打破MIT各专业、各学院之间的隔离,发展MITx系列概念,在这个概念中,学生通过特定科目的一系列课程可以获得证书。这种新模式使院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并重新设想课程结构及其在学科大环境下的地位。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再到以“人”为主体现了MIT课程变革的人文关怀。

在学生学习方面,MIT意识到当前的学习者不再只是在传统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而是作为共同学习主体的主动创生者,并且致力于让学生能成为全球化社会中的下一代思想创造者和领导者。《报告》鼓励学生参与MITx课程的创作和辅导;提出技术支持的主动学习(TEAL)项目,把教学看作双向过程,部分课程进度自定,并且有频繁的师生互动;开发基于游戏学习方法的MITx课程,研究如何将基于游戏的学习应用于现有的大学课堂,并通过Scheller教师教育项目测试,通过游戏支持教学的新方法,为新一代学习者实现工具的现代化。为了更好地保障课程实施,《报告》着眼于学习空间的开放与扩展,降低在线学习模式的孤立风险,建立起一个有凝聚力的学习社区,强调实践课程和技能学习,以加强新生之间的联系,同时满足个体学习差异的不同需求。除了类似的虚拟空间开放之外,MIT还有更多的线下实体空间被开发用于教与学。

在学习效果方面,MIT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并坚持“手脑并用”的核心价值。MIT还为新生提供小型课程,重点是在更广泛的人类学框架内整合学科课程、创造融合课程。课程的重点是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整的世界观教育,这与当前许多高校促进高度专业化的课程设计“背道而驰”。

合作共享理念融入课程变革

一流大学需要面向世界全方位开展教育合作、共享教育资源,进行多元化课程评价,为学习者提供更有价值的课程内容。MIT在《报告》中分享了将合作共享融入课程变革,推动教育全球化的理念: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产教融合以及供给侧、需求侧诉求与质量的融合;核心校园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智慧融合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促进学生发展。

MIT致力于创建一个促进整个学院教育联系的生态系统,激励教师在跨院系的教育中合作,提供教学资源并建立协同文化,为学生提供情境,进一步创造通用知识、发展融合课程,并在加强联系和相关性的同时,保持不同观点的价值。

一流大学凝聚优势共建一些高质量课程,并推进这些课程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实现共享,既保证课程质量,也降低课程运作成本,以这种课程联盟的方式进行区域教育合作,能最大化提升区域课程运作效能。由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其他合作伙伴创建的edX平台,提供在线课程的技术和服务。截至2013年11月底,edX拥有29个大学合作伙伴,提供超过90门课程,在全球注册学生超过150万人。MITx等开放式课程已经成为成功传播MIT教学方法的重要平台,可能会成为MIT迈向未来学习模式的旅程中分享最新成果的强大平台。

课程是联接社会与大学的纽带。MIT与工业界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超过700家公司和MIT进行了基于项目的合作。学校设立学生创业竞争计划、技术创新中心、创业中心、创业论坛、发展与创业中心、风险投资俱乐部等组织,使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与工业界、企业、校友开展合作。重视实践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帮助学生积累“做中学”的经验。设立国际科学与技术创新项目(MISTI),把全球学习和校园活动联系起来,参加项目的学生须提前在学校学习语言、文化和历史,然后派往目标国家;为学生提供全球企业实习和国际实践机会,每年为数百名MIT学生提供全球实习和研究机会。

信息技术引领课程变革

作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MIT更是最大化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他们的课程变革,包括创新理念、学习者中心、学科融合等变革趋势无不依托信息技术的革新来实现。一方面,MIT成立教育创新与技术办公室(OEIT),在教育技术创新与推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MIT提供的技术先进、种类丰富的数字资源使得教学内容、方式、手段变得更为多样,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保证和促进质量的持续提升。

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极大地改变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观念,这些变革不仅扩大了MIT自身的影响力,使其魔力超越校园边界,更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利用MITx、edX平台等,将课程推向了全球学习者。2014年3月,MIT开设了第一个在线专业课程。该课程旨在应对大数据的挑战,针对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是edX提供的一系列专业课程中的第一个。该课程为在职专业人士提供培训机会,预示着MIT走出了在线专业教育的第一步。

信息技术通过模块化、在线互动等方式实现学科融合。Stellar是MIT最常用的在线工具,除此之外,高质量协同编辑软件和共享仓库等也反映了更多课程工具改进和创建的诉求,加速了教育技术转化为教学手段的进程,极大地加深和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提供在线点播模块,不仅可以帮助各院系高效地管理教师的教学负荷,而且也为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机会,参与这些数字化学习模块的共同创建和测试,提供新的课程模式,这对于那些追求学术生涯的人来说是一种潜在的价值体验。同时,利用WTW(Who's Teaching What,谁在教什么)平台来跟踪教学数据。通过将系统收集的数据输入平台进行在线学科评估,确认教师的课程模块化情况,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持续改进课程实施过程。

混合式学习包括完全在校园内、完全在线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地方展示材料,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灵活性,使他们能够以更小、更易于管理的课程单元参与数字化生产过程。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课程实验受到各国高校的重视,如虚拟仿真实验在各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英国开放大学建设开放科学实验室,印度甘露大学启动了网上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建设项目,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建设人类学创客实验室激励学生创新探索等。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认定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踏踏实实地打造“金课”,才能建设一流专业以及一流学科。MIT的教育变革,尤其是在课程方面体现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一流大学的课程发展战略提供了些许启示。(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