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他山之石    正文
美国杜克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作者:张秀芹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2020-09-18 阅读次数:

通识教育是针对大学教育日益专业化、职业化而采取的一种补充和平衡措施。通识教育在美国高校受到普遍重视,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著名高校都先后进行了通识教育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也逐渐受到国内学者和高校的重视。本文梳理了美国杜克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其通识教育的特点,希望对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杜克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历程

杜克大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由一所地区性的博雅学院成长为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杜克大学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其通识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奠基阶段

1887年是杜克大学早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约翰·富兰克林·克罗威尔接任三一学院院长后,对三一学院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以德国大学注重研究和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取代美国19世纪以记忆和背诵为主的教育模式,鼓励进行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强调口语表达和写作,重视体育锻炼。其后,三一学院又从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北方大学大量招收年轻的研究生教师,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1910年到1940年是杜克大学快速成长的时期,威廉·普莱斯登·富担任三一学院和杜克大学校长三十年,使杜克大学的规模不断壮大,从地区性文理学院转变为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1926年,杜克大学设立了宗教学院、研究生院;1930年,建立了医学院和医院,重新组建了法学院;1931年,成立护理学院;1938年,建立林学院,后又发展成为环境学院;1939年,机械工程专业成为独立学院。这些学院的设立,奠定了杜克大学发展的基础,逐渐形成了杜克大学学术研究和教育的特色。

2.发展阶段

在杜克大学快速发展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20世纪兴起的通识教育理念也受到杜克大学的重视,该校逐渐形成了以跨学科和国际教育为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1964年,杜克大学发布了《第五个十年》报告,确立了杜克大学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杜克大学将以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本科生教育的重心,积极参与社区、地区、国家、国际上的社会事务,向知识和学术的国际前沿迈进。

1968年,杜克大学开始跨学科教育的尝试,推行“计划Ⅱ”,鼓励学生在主修专业之外,进行个性化跨学科课程学习。在1978年制定的《80年代的规划》和1980年提出的《前进的方向》中,杜克大学明确了学科和课程设置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要为本科生提供宽广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1986年,杜克大学制定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1987年,为了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杜克大学发布《跨越边界:九十年代的跨学科规划》,正式把跨学科研究和教学作为杜克大学的发展战略,一系列跨学科研究、教学和管理机构相继设立,并建立了相应的资金扶持机制。

3.完善阶段

1990年以后,杜克大学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来保证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1994年,杜克大学发布《规划我们的未来,一所新世纪的年轻大学》和《杜克计划:杜克在21世纪的定位》。在这两项规划中,杜克大学强调要适应时代的变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坚持本科教育基础地位的前提下,继续保持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平衡,重点是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1997年至2000年,杜克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通过了“课程2000”计划。它不仅将通识教育划分为文学艺术、社会文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4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必修3门课,而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模式、集中探究和能力三个模块,每个本科生必修13到15门通识课程。随后,这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纳入到了杜克大学2001年通过的“追求卓越”战略规划,与此前长期实施的“焦点计划”相互配合,其目标是不仅为本科生提供优质的通识教育,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也要致力于其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社区领导能力的增强。

2006年,杜克大学发布《与众不同:杜克大学的战略规划》,强调杜克大学的个性化发展,主张跨学科探究。2007年至2009年,杜克大学又推出了“杜克大学质量提升计划”,着力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向学生传授成为世界公民的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再次明确将跨学科和国际化作为杜克大学的优先发展战略。2015年到2016年,杜克大学组织专家团队,对“课程2000”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通识教育体系,在大学一年级增设了由多学科教师团队组成的通识课程“杜克体验”,要求学生除主修课程外,必须通过双学位课程、培训课程、辅修课程等进行跨学科探究。

二、杜克大学通识教育的特点

杜克大学致力于发展通识教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其通识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构建通识教育的学科平台。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体制下,通识教育仍然需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这就需要建立通识教育的学科基础,构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组成的学科体系。杜克大学的通识教育主要由三一文理学院承担,它不仅是杜克大学的母体,也是杜克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机构,它与专业院系相互配合,授予近80%的本科学位以及近40%的研究生学位,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的主要领域,在杜克大学通识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是优化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2000”曾是杜克大学长期推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目前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知识领域和探究模式两大组成部分,知识领域扩展为“艺术、文学和表演”“社会文明”“自然科学”“定量研究”和“社会科学”五个具体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选修2门课程;探究模式则包括“跨文化探究”“伦理探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等六个方面,增加了小组学习体验和主修专业,形成了杜克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的完整体系。知识领域的要求,构成了杜克大学通识教育的基础,它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杜克大学的学科情况,为本科生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广度;探究模式确保学生能够在杜克大学从事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并在离开杜克大学后具备熟练的生活技能;小组学习体验旨在保证学生有机会进行讨论,培养辩论技能,精炼观点;专业学习使学生专注于某门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深度,使他们能够获得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这一课程体系试图把知识领域的广度和专业学习的深度、职业选择的要求和个人学习的兴趣、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训练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杜克大学在不断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和辅修课程,设计个性化的学位课程。

三是鼓励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杜克大学追求差异性和多样化,致力于跨学科、跨国界、国际化、跨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从而建立起不同学科、国家、文化的“互动关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多元价值观,提升不同文化、种族、群体之间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同时,杜克大学不断在通识教育中渗透跨学科理念,“焦点计划”是其中最具特色的跨学科和通识教育项目。其目的是使本科生从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开始就能接触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前沿问题,提供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是倡导知识服务社会。杜克大学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在“追求卓越”战略规划中,杜克大学提出了“纵向一体化”,其方式是依托研究项目,把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整合在一起,由教授进行项目指导,博士后或教师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研究生负责各项工作,本科生则负责完成具体的任务,锻炼科研和实践能力。为了让本科生有效地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杜克大学还把这种垂直管理模式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出了“巴斯连接”项目。这一项目把跨学科课程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也把教师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应用结合在一起,力图实现校内与校外、学生与老师、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理论和实践的连接。

三、杜克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借鉴意义

杜克大学以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为办学理念,构建通识教育的学科平台,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鼓励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倡导知识服务社会,吸引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优秀的学生,提升了学校声誉,保持了学校的领先地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促进通识教育与高校发展理念的融合

杜克大学将本科生的教育置于核心和基础地位,以通识教育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向学生传递完整、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知识体系、良好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较强的沟通和实践能力,以及包容和多元的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杜克大学在坚持通识教育理念的同时,将通识教育与学校特点结合,重视跨学科学习和国际化办学,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多元价值观,这些都成为杜克大学的名片和特色。

在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在构建本科生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时,我国高校可借鉴和吸收国外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知识体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以及高尚的情操和价值观念。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应设立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制定协调机制,构建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以教务处和学生处为主体,设立本科生学院或专家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2.构建通识教育的平台,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杜克大学将自身定位为美国一流大学中的研究型大学,以学术研究立校,强调科学研究对于追求卓越的意义;同时,该校又非常重视本科生教育,把吸引和培养一流的学生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了协调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杜克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鼓励教师开设前沿课程,把学术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因此,现代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不仅要从事本科教学,而且要从事学术研究,成功的研究型大学是把学术研究和本科教学有机结合,以科学研究促进专业和通识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通识教育不仅仅是扩展课程体系,开设更多的课程,增进学生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建立沟通的桥梁,促进教师科研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3.推动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现代大学专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通识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理念,它不是取代专业教育,而是要和专业教育相互补充。杜克大学把教师的专业研究、学生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则是打通专业壁垒、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方式。杜克大学以跨学科研究的方式打破学科壁垒,寻求知识创新和发展的生长点,凸显自己的特色。在本科通识教育方面,杜克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破专业壁垒:开设跨学科课程,如环境与政治相结合,开设环境政策类课程;医疗与历史相结合,开设医学史课程;医学与哲学相结合,开设医学伦理或哲学课程。设立跨学科专业,如商学院与医疗和医学相结合,举办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既学习商学院的课程,也学习医学院的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如学生在学习环境科学的同时,也可以学习法学、政治学或经济学等,从而使不同的学科和知识体系实现联通。通识教育重视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博雅知识的学习以及社会应变能力的提升,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杜克大学通过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真正实现了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2020.5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师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