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大家论坛    正文
靳诺:传承“红色基因”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靳诺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2021-03-03 阅读次数: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直到今天,这个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改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党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彰显。在多年来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党将其信仰、宗旨和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血液,化为赓续不断的红色基因,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在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按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办好高等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树立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自觉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办学特色,也是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的根本前提。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新任务,我们必须牢记红色初心,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与大学建设发展的实践性规律性相结合、将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与中国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将解决中国问题与借鉴世界文明相结合、将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需要新期待,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进一步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撑的教育自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保证,也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保证。早在革命时期,陕北公学就开创性地实行了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强调“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在对旧式高等教育成功接管和改造完成后,实现了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统一领导。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也对领导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最终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举办的普通高校实现领导的根本制度,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和信念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新型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实践经验就是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早在延安时期,党在创办陕北公学时就提出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办学原则,开设了“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原著选读”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明确提出“马列主义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各类高等学校的必修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史,证明了我国高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正是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旗帜和灵魂。

高等教育服务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是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强大的高等教育与强大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互生共长,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有一个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其提供人力、智力和知识资源的支撑。中国共产党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创办和领导高等教育,目的就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发展方向。

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自信

每一所受到广泛认可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因校制宜的典范,其成功源于面向本国国情和时代要求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所一流大学必定有着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的风格和特点,这就是其独特的发展路径。沿着这样的路径,一所大学的发展必定与其他大学相区别。当这种区别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同的优势,且优势让其他大学在短时期内难以企及,那么这所大学就具备了自身的一流特色。如果这种特色产生出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这所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就足以因此确立,而这种特色也就必然成为大学继续发展的力量之源、自信之本。

教育自信来自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对于我国大学而言,其发展模式、目标指向也必须是依据中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发展方向进行选择的。扎根中国大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世界水平、即世界一流大学之“形”,更需要有中国特色之“魂”,这个“魂”就是文化自信。其中,有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在中国近代史中锻造而出的积极奋进的革命文化,更有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于中国革命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中国大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要始终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人、用革命文化熏陶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并将之转化为坚定的办学自信。教育自信来自对党的领导的高度信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这充分表明,我们党不仅能够创办出色的大学,而且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领导力量。自陕北公学创建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高等教育一直在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同时向先进大学迈进。一路走来,以陕北公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在众多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走在前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也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自信之本。

教育自信来自对中国道路的深切认同。评判一所大学是否是世界一流大学,不应当简单地以论文数等数量化指标为标准,还必须考量其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有关指标。中国的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决不能盲目模仿欧美大学,更不能亦步亦趋地追随某所一流大学,而是必须在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先进经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从延安走来的这一批“红色源流”高校在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的同时,不断向先进大学迈进,在若干学科、一些领域都已经走在了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前列,彰显了立德树人的卓越成就。这充分说明,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我们的高校就一定能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谱写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新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也正处在一个特殊而关键的时期。国际上,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在国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艰巨任务对高校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要树立扎根中国大地的政治导向。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准确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我们的高校要着眼于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展开针对性研究,不断推出更有分量的科研成果;着眼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展前瞻性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引作用;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问题进行独创性研究,为推动世界发展提供中国理论、中国智慧。与此同时,我们要坚守为人民办大学的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秉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为服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而不断努力。

要确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导向。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迫切需要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来支撑。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对面临国内外激烈竞争形势、担负内涵式发展艰巨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坚定投身于国家需要的关键领域,着力提升综合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国家建设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从人民群众鲜活的创造中发掘思想智慧、提炼真知灼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积极努力,始终向着“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方向迈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强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导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向改革要动力、增活力。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将立德树人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育人环节,推进实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打造科研“珠峰”、建设学术“高峰”、构筑学科“高原”,加大力度规划建设学科标志性重大平台,孵化形成学科标志性重大成果,找准优势和特色,突出建设重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带动大学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在社会服务方面,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品牌智库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中央决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向党和国家贡献更多更好的高校智慧;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不断扩大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形成“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性建设格局,引导优势学科积极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打造用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事业催人奋进,来路照亮前途。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战火中走来的红色高校,必将为党和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出更加富有红色传承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中国特色新型高等教育,也一定会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2021年第1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