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大家论坛    正文
黄晓玫:以更高水平开放和更深层次改革引领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
作者:黄晓玫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2021-02-05 阅读次数:

创新高校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高校谋划“十四五”改革发展,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推进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确保治理创新的方向不偏、靶心不散;必须依靠更高水平开放来牵引、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来驱动,为高校治理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推动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围绕优化大学治理体系、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开展了深入的理论讨论,进行了丰富的探索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推动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确保高校治理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必须把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高校治理创新的着眼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推进高校治理创新必须把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最根本的价值遵循,检验高校治理创新成效的核心标准就是要看是否更好地实现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为此,要切实把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高校治理创新的核心任务,真正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成长成才规律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出发,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这条主线,推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融合与贯通,调动和激发一切育人主体、育人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必须把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高校治理创新的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必须紧紧把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个最大实际,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人民性、公益性。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高校治理创新必须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学生观、教育观、发展观、改革观来统领办学治校实践,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高校治理面临的机遇、困难和挑战,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基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大局,培养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必须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作为高校治理创新的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的根本要求。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高校治理创新面临的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困难挑战前所未有。因此,必须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作为高校治理创新的关键点,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重要作用。要切实加强高校党委的政治领导,在推进治理创新的过程中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要切实加强高校党委的思想领导,在推进高校治理创新过程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汇聚群众力量、凝聚改革共识;要切实加强高校党委的组织领导,把信念坚定、视野开阔、担当作为、善作善为的干部放在关键岗位上,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推动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必须实行

更高水平的开放,实现校内校外办学资源全方位互动

全球交往和国际比较、国家战略需要、行业发展转型、社会需求变化这些外部环境、外部因素正在日益深刻地塑造大学,这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最鲜明的特征。推进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必须精准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走好开放这个关键一步,在办学思想上放大格局、在体制机制上畅通渠道、在作业习惯上突破边界,推动校内外办学资源全方位互动。

必须在办学思想上放大格局。“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要强化国际视野,扩大国际交流,深化国际合作,确立国际标杆,参与国际竞争,在交流、合作、竞争中确立领先地位,着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切实在思想观念上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意识,把制约国家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清单作为学校未来科技人才的关键领域、开展科研攻关的创新清单,切实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思想、理论、技术、人才和方法支撑。在办学思想上放大格局,还要求高校切实深度融入区域和地方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办学累积的学科、人才、平台优势,在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结合点,把办学优势转换成区域和地方的创新优势,把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转换成高校创新发展的动能。

必须在思维方式上破除藩篱。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需要在高校培育和倡导跨界整合、交叉融合、开放发展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攻克面向世界前沿的科技难题、突破国家战略急需的“卡脖子”技术、解决区域和地方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往往超越了学者、学科、学院甚至单个高校的知识边界和能力边界。另一方面,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以学科、学院建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生产方式、对外交流合作方式根深蒂固,使得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整装式对外交流合作推进困难。因此,必须在办学思维方式上破除藩篱,从强调“开门办学”转变为同时在门里门外做好“开放”这篇文章。对内要观照“前后左右”,要主动打破校区之间、学科之间、学院之间、部门之间的空间阻隔与组织壁垒,推动整体、协同“向外看”;对外要观照国内国外,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国际交往、互学互鉴中提出科学议程、把握创新前沿,拓展潜在的办学资源和发展空间,同步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

必须在体制机制上畅通渠道。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组织。但受制于体制机制,高校的创新潜能和成果转化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彰显。因此,必须在体制机制上畅通渠道,扩大开放办学的范围、领域和层次,畅通人才、资本和科技成果等资源要素的流动渠道。要推动建立学校战略发展委员会,吸纳政府、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各方面力量参与学校治理,充分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学校发展建设,为学校创新资源转换成发展优势搭建平台。同时要对高校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机制顶层设计,广泛建立高校与企业、高校与产业、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联盟,搭建宽领域、深层次、多样化的合作平台,助力更高水平开放。要切实转变与高水平开放不相适应的评价机制、管理体制,充分激发学者、学科、学院广泛开展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校内外的办学要素、创新主体充分活跃起来。

必须在作业习惯上突破边界。面对更高水平开放的新形势、新常态、新要求,高校必须打破“路径依赖”和“组织惯性”的作业边界,激发创新活力、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增值。要打开组织边界,做到人才在哪里,组织就在哪里,要贴近人才建组织,贴近人才建能力。要打开作业边界,做到责任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聚焦责任找方向,聚焦责任勇担当。打开管理边界,做到机会在哪里,触角就伸向哪里,瞄准机会抢机遇,瞄准机会促发展。打开思维边界,做到方法在哪里,办法举措就在哪里,用好方法搞开放,用好方法抓改革。只有打破路径依赖的禁锢,积极尝试新方法、新工具,突破作业习惯的边界,高校才能跟上瞬息万变的时代。

推动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必须推动

更深层次的改革,实现校内办学力量全要素联动

实现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必须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综合改革,做好结构性调整,解决体制性障碍,克服机制性梗阻,解决师生的痛点难点问题,这样才能统筹好校内全要素联动和校内校外全方位互动,最大限度调动校内外一切办学要素活力,最大限度激活发展动能。

要解决布局上优化的问题。高校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学科专业是学校的基石,推动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历史、优势特色和资源条件,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特别是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这样的学科特色型大学而言,必须在科学布局上坚持“强化特色、关联生长”。要巩固和强化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办学优势,聚焦资源环境领域国家战略重大需求精准发力,大力发展带动面广、紧密联系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特色工科,提升基础学科支撑融合创新的能力,办好社会需求量大、对优化学科生态、丰富学生成长体验具有重要作用的人文社科学科,构建符合校情实际的学科生态。

要解决体制性障碍的问题。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的本质是自我革命。高校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性质不同,要给学生、学者、学科和学院以空间,使其能不断释放活力。要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重心下移、权责下放,进一步理顺内部治理体系。要切实把院系作为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力点,切实厘清部门和学院的关系,优化校院系三级责权利配置,真正向基层简政放权、赋权增能,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把该管的事情管得更好。同时,坚持面向基层和师生员工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不断激发校内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形成良好的氛围。

要克服机制性梗阻的问题。高校是一个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的共同体,各方面工作、各种主体在这个共同体内不是割裂、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在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实现“三全育人”、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要通过协同发力,精准施策,高效“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建立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符合现代大学治理发展趋势的组织机构体系,探索推进大部制,完善跨系统协调机制,增强不同系统、不同方面的兼容性,使组织的边界更加开放、更富有弹性,使组织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有包容性。要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打破人为设置的障碍,在交叉融合中克服机制性梗阻,最大程度减少交流、沟通、协调的成本。

要抓住师生痛点难点问题。高校治理创新要依靠全体师生,治理创新的成果也要惠及全体师生。治理创新要奔着师生的关切去,盯紧痛点难点改,要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公共共享平台,再造、优化工作流程,尽快推出一批切口小、见效快的创新举措,把师生员工从操心事烦心事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共享改革成果,把精力更好地集中在教书育人、读书学习、研究创新上,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更高水平开放和更深层次改革,是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以更高水平开放为牵引,发现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制约了高校更高水平开放,就要在这些方面推动更深层次改革;要以更深层次改革为驱动,只有下大决心、花真功夫、拿硬举措,较好地解决布局优化、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师生的痛点难点等问题,才会激活校内全要素的活力,才能有效推动校内外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互动,实现更高水平开放。2020年第23期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