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前沿聚焦    正文
【聚焦“双一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钱晓辉 葛少卫 来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2023-03-21 阅读次数:

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一般是指20世纪初以来,为适应实业兴国和国家走工业化发展道路需要而创建的大学,最早出现在路、矿行业。而后其涵义被进一步拓宽,行业特色型大学被界定为“新中国建国初,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过程中,中央各部门陆续举办、重组了一批高等院校,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行业,也包括一批与文化、艺术、体育、财经、政法等社会事业紧密相关的高校。”

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作为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学科群优势的大学,在冲击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各类特色学科专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下,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学科水平稳步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因此,“双一流”建设对于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和发展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文拟从微观层面考察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发展思路与建设策略,为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提供一定的战略参考。

一、“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传统优势及其式微

从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实际情况看,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双一流”大学中极具分量,有研究认为“入选一流大学建设的42所高校中,11所学校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占比达26.19%;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95所高校中,68所学校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占比高达71.58%;另外,行业特色型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占比达29.45%。”但如果从广义的行业特色性和部门办学两个维度看,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比例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各部委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与产业高度契合,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表现为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肩负为国家战略发展和产业布局、行业企业提供人才供给和科研支持的重大使命,具有行业性、特色性和应用性等独特优势。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这些优势同时存在着挑战。

1.行业性及其“消解”

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行业性。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始终集中在特定行业或特定领域,该行业对此类高校的认可度也更高;同时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其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围绕特定行业需求展开。这种相互关联性让行业特色型高校具有独特的优势,但随着部委办大学的撤退以及大学办学面向市场,行业特色型大学在行政隶属等关系上逐渐失去了与行业领导部门及行业企业的天然联系,特别是随着一些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凭借自身优势进军行业领域,让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行业优势成为有待维系的“关系”。因为行业特色型大学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综合化”以及部分综合性大学在发展中的“学科行业化”消解了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的“天然联姻”特色。“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部分学科逐渐成为‘热门’,全国高校竞相建设,而高水平大学由于具备更为丰富的资源以及较强的影响力,使得原先某些具有较强学科优势的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逐渐失去优势。”

2.特色性及其“式微”

行业特色高校的特色性主要表现为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建设特色。学科特色是指其学科建设围绕特定行业要求,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学科;人才培养特色是指培养的人才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符合该领域所对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建设特色是指学校发展围绕特色学科,按照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行业特色高校的特色性可以推动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的“双一流”建设浪潮中更快地找到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通过把握特色,早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并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但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张,大学的院系、学科和专业从种类和规模都不断拓展,这就导致“规模化”“综合化”取代了其“特色性”。其原有的强有力的学科专业特色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减弱,导致学院、学科之间各自为政,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上的合作也日趋减少。

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优势学科分布单一、其他学科发展滞后。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在办学实践初期的目标是服务某一行业需求,因此,其优势学科得以快速发展,并迅速成为该类型学校的特色;相对而言,其他学科缺少关注,发展相对滞后。同时,由于学科间存在“壁垒”,导致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新专业发展缓慢。这些现象将大大限制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的提升。

3.应用性及其“淡化”

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以特定行业为依托,学科建设具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个方向紧密结合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人才、科学研究与产业的贴合度更高,更适合应用于实践,因此,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应用性较强。但是随着当前研究型大学评价标准的趋同化,导致这些争创“一流”的行业特色型大学追逐以“论文”“课题”“获奖”为发展标准,对于应用性的结合与成果思考不到位,从而其应用性优势也未能有效彰显。

以人才培养为例,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作为具有显著特色的大学,本应牢牢抓住“特色立校”这个根本,并将其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深入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重构其人才培养的优势体系,才能实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但相当一部分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往往照搬综合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并没有进行特色化和差异化改革,其行业应用性特点并不突出,导致人才培养的优势不显。

二、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创新发展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在描述现代大学的发展时提及大学已发展成“多元化巨型大学”。但就大学的竞争力而言,在各领域脱颖而出的大学应该是多元而非一元的。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努力审视过去定位不准确造成的发展困境,如:由于固步自封,沿袭固有发展模式,导致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新要求;由于追求学科规模壮大,盲目照抄综合型大学的发展路子,导致失去原有特色;由于对行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前沿追踪并不密切,未能有效融合行业资源来推动办学特色化发展。通过明晰不足,主动思考以下几对关系来重塑大学的创新发展。

1.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并非简单的整体与部分关系或者并列关系,二者之间纷繁复杂。在任何高校学科建设都是基础,脱离了学科建设的高校将无法称之为高校,而一所一流的大学必然包括众多一流学科;此外,拥有一流专业的高校未必就是一流大学。因此,“双一流”建设冲破了传统的“211”“985”等固有评价机制的藩篱,使得高校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厘清了大学发展和学科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根据自身特色开展“双一流”建设,有效避免了非黑即白的问题。

2.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所谓世界一流大学,也就是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大学。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大学教育起步早、发展历史长,经过长期积淀建设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那么,我国“双一流”建设是不是可以简单套用西方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呢?我国“双一流”建设不是邯郸学步,照搬照抄,而是对标世界上著名大学,借鉴他们成功的办学经验、学科建设经验和评价体系,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体现优势特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世界知名大学。

3.服务全国经济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关系

行业特色大学长期依托行业发展,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的特色学科,为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行业特色大学应聚焦特色、找准定位,在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优化学科布局,促进交叉融合,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紧密衔接,加快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先进制造、生态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创新发展策略

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思路

“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这些高校将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紧抓机遇,深化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高校汇聚了一批以院士(或其他国家级人才)领军的高层次学科人才,建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各领域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学科平台。一批行业特色型大学以特色、强势学科为基础,相关学科不断发展,交叉学科相继衍生,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同时若干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世界前1%。

结合行业特色型大学多数为多科性非综合大学的实际情况,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应将自身发展定位于“拥有若干国内前列、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未来,此类高校应围绕各自特色,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带动学校成为一所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如师范性院校应突出其教育学科特色,航空航天类学校应与世界大学比拼其在航空航天学科类的成就等,主导性的特色应当成为一流的拳头产品。适应创新发展的需求,行业特色型大学具体建设思路如下:

(1)学科发展“特色+融合”策略

首先,要集中力量发展优势特色学科。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需要发挥特有的学科优势,并对优势学科进行资源倾斜以增强优势学科的实力,推动已有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做大做强,从而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优势学科群。

其次,要推动学科融合。在集中力量发展优势特色学科的同时,需要敏锐把握科学前沿、行业趋势的变化,适时创建一些极具发展潜能的新兴学科;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推动优势学科与新兴学科的碰撞、融合;同时,有针对性地将融合后产生的部分新兴学科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持续增加资源投入,使其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之后转化为新的优势学科,对新优势学科进行进一步的扶持,帮助其经过进一步的发展形成新兴优势特色学科群,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竞争力。

(2)人才培养“行业精英”策略

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既要是能够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接轨的学术与科学技术研究精英,也要是牢牢把握行业特色发展动向的专业性应用人才。为响应行业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应当发挥其行业优势,推动学科与行业深度融合,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除此之外,要与世界一流高校加强交流沟通,拓展学生海外学习交流的通道,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推动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3)高校定位的“行业研究龙头”策略

与综合型大学“全面开花”的定位相比,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要牢牢把握特色,始终把握好自身的“行业研究龙头”定位。高校定位不能随波逐流,泯灭自身特色,而是围绕行业的基础、行业的未来发展、行业的建设需要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学科布局,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打破大学内外部组织的界限,以做出行业一流研究成果为导向,融合力量让行业特色型大学真正朝着“行业研究龙头”的方向发展。

2.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路径

站在“双一流”建设的起点,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需要具备充足的信心、长远的目光,做好战略规划,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注重绩效考核,深化改革与发展,努力争创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学科。

(1)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争创世界一流学科

实现优势特色学科从国内追赶到国际引领的转变,真正推动数个先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的行列,需要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交流。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学科特色,深入开展教育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

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初衷是推动中国大学走向世界,在国际高等教育舞台上寻求自己的地位与竞争力。但反观当前我国部分开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不少维度上要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标准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ESI是目前国际上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世界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见表1)。因此,在未来的学科发展战略上,做实学科成就,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是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亟需关注的问题。

除此之外,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要围绕学校特色,吸引和汇聚一批高水平、高层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和专家;瞄准特色学科领域前沿,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造若干国内公认、国际影响力显著的一流成果,并运用一流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人才是知识创造的原动力,只有提高育人质量,才能输送更多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2)坚持以水平为标准,处理好顶天与立地二者之间的关系

学科建设的“顶天”就是要站在学科的前沿,“立地”就是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水平为标准,引导学科走在本领域的前沿。事实表明,一所大学唯有拥有几个独具特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强势学科,才能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着眼于新兴学科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学科以增强优势学科的影响力,推动传统优势学科跻身世界前列。另外,要实现学科建设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世界一流学科的创建关系着经济社会及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而经济社会及行业的发展需求也是学科建设的强大推动。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一旦脱离经济社会及行业发展需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在保持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积极提供服务,做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服务经济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人民。

(3)坚持以绩效为依据,实施三类学科建设计划

一是学科高峰打造计划: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就是要使数个先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不论是国内学科评估排名进入前5,还是ESI进入世界前1%,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应明确目标,这是第一步任务。为此,可实施学科高峰打造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建立大平台;汇聚大师,形成大团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争取大项目,产生大成果,真正打造出学科世界一流学科,形成学科高峰;二是学科高原拓展计划:没有高原就没有高峰,学科高原是学科发展的后劲,是高峰形成的基础。实施学科高原拓展计划,以特色发展专项(扶持潜力学科向高峰学科发展)为范例,以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水平为目标,注重目标导向和资源配置相结合,吸引学科积极主动加入计划,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学科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实现学科高峰突破。三是学科基础夯实计划:学科基础夯实计划从两方面开展,一要支撑和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使其为进入学科高原做好准备;二要调整和优化不具竞争力的学科,学科调整和优化是趋势,是学科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体现。

(4)坚持以特色为基础,分四类学科开展建设

按照分类分层的原则,优化学科结构,凝炼学科发展方向,把握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分优势特色学科群、特色培育学科群、基础支撑学科群及核心素养学科群四类开展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群以打造学科高峰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为发展中心,依托教育部一流学科计划,以一流标准牵引,积极谋划前瞻性、战略性学科发展方向,占据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学科制高点,本着“有所大为、有所缓为、有所不为”的非均衡发展策略,建立若干学科特区,汇聚一流师资队伍,在资源配置上向优势学科适当倾斜,做到扶优扶强;特色培育学科群瞄准一流学科目标,贯彻落实“特色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学校比较优势,重视挖掘学科特色,拓展和延伸学科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通过建设高水平特色学科平台、引进特色学科队伍,为学科特色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基础支撑学科群以夯实学科基础为目标,突出行业特色学科定位,加大学科投入,充分发挥基础支撑学科群对行业特色学科、培育学科的基础支撑作用,建构和谐的学科生态;核心素养学科群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导向,汇聚学校学科力量,基于学生素养培养的要求,让学科发展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惠及人才培养。(钱晓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第25卷第11期 2023年1月)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