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前沿聚焦    正文
【聚焦“双一流”】“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作者:甘水连 来源:高教论坛 发布时间:2022-05-03 阅读次数: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始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简称“双一流”)。近几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开展,高等人才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成为高校和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也加速了高校人才之间的流动。本文所指的人才流动是指高校人才自愿变更学校关系,脱离原所在学校流动到另外一所高校任职,不包括人才在高校内部岗位或者职务的流动变更以及因政策性规定而产生的流动。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员之间的流动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人员流动是市场经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学者卡兹(katz)的研究表明:组织存在5年以上就会出现老化现象,需要通过人员流动完成组织的更新。

这说明适当的人员流动是有必要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合理的流动有利于高校人才满足更高职业发展的追求,进一步提高其工作和创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减少近亲繁殖现象的蔓延,达到人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激发高校发展活力;对国家而言,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利于协同创新和知识扩散,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平衡,提高区域和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实现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逐步推进,人才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各高校之间的人才争夺战越来越激烈,甚至不少高校人才呈现出无序流动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向聚集明显,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形成孔雀东南飞现象;部分高校存在恶性挖人现象;部分高校人才频繁跳槽,急功近利之风盛行。大量高校人才的无序流动容易降低流失人才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活力,也不利于社会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如何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人才流动机制,有效规避人才无序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双一流”建设背景出发,多方面探究“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高校人才合理流动的举措建议。

一、“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原因分析

影响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因素诸多复杂,且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的,根据当下高校人才流动的现状,从社会、高校、个人层面,对“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区域经济与教育资源不均衡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出现人才流动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国家也相应出台了关于人才流动的相关政策,取消了一些流动的限制。因此,从大的范围上讲这也为高校人才的流动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

整体上看,我国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无论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还是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很多高校人才的流动,大部分是受薪资水平的影响,往往从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是研究人口流动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然流动的条件下,人口流动主要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流入地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成为拉力,流出地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流动是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

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相对不利的薪酬待遇和地理位置所形成高校人才流动的推力与东部地区相对优越的经济水平和地理优势形成拉力,导致高校人才更愿意向东部地区流动和汇聚。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与教育发展不平衡是高校人才出现无序流动的重要原因。

(二)部分高校对“双一流”建设产生认知偏差,相关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人才是高校的重要支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争夺。学科发展更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校排名的重要影响因子。学科发展评价有相对固定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四项指标,而教师队伍与资源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指标。“双一流”建设实质上是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利用学科建设与发展培养杰出人才、产出优秀成果。

近几年来,随着“双一流”相关政策的逐步推进,高校学科发展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彰显,推动高校更加重视人才战略以巩固和提高本校的竞争力,但是部分高校对“双一流”建设产生认知偏差,在人才引进时过于看重学术头衔,为此不惜花重金从其他高等院校将人才抢过来,引进人才也不是为了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更多是为了提高本校的排名,获得更多财政扶持,从而提高本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此外,部分高校相关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例如,很多从海外引进的杰出人才难以在短时间内与高校当前的师资队伍相融合,高校人才近亲繁殖现象严重,高校固有势力对于新同事、新事物、新思想的接纳程度不高,人才梯度衔接不合理等问题,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下,高校人才就容易产生跳槽或者离职的想法,当很多人才都有这种想法并付诸实践时,就容易造成高校人才的无序流动。

(三)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功利性流动

高校人才之间的流动属于学术性流动。高校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有利于促进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激发高校活力,且在人才自由流动、人才与高校双向选择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人才有自由流动和跳槽的自主权。但是,从当前流动的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的高校人才流动者都能做到合理有序。部分高校人才将已获得的学术成果、学术声望和各种学术头衔视作流动的资本,盲目追求自身利益而频繁跳槽,严重违背了恪守治学的职业道德。再加上,高校处于不断的变革与发展之中,发展逻辑由学术逻辑到社会逻辑、市场逻辑。学术逻辑下,学者更多是基于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知识本身就是目的,这也应该是高校人才合理流动的基本逻辑。在市场逻辑下,知识的生产更多是为了外在利益和经济的回报。高校在变革发展的过程中,学术逻辑到市场逻辑的转变,使得部分高校人才流动目的从学术性流动变为功利性流动,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一心想跳槽到经济实力更雄厚的高校。

二、“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负面影响

(一)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

高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学科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双一流”背景下,部分高校为实现短期内提升学校的排名的目标,解决学校评估、申办学位点的问题,尽快跻身“双一流”高校名单内,人才引进过于急功近利,甚至不惜花高薪去其他兄弟院校挖各种有学术头衔的人,导致高校人才出现非理性、无序流动的现象。而在高校人才引进、用人方面缺少科学长远的计划。高校想通过走捷径等途径来加强自身的建设与学校的资源队伍,不免呈现出功利化色彩,更是偏离了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初衷,不利于“双一流”建设的真正开展。倘若高校长期过于追求学校排名而忽视学校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培养,会影响高校长期健康的发展。

(二)人才发展负和博弈

很多高校为了达到“双一流”建设评估的重要指标,得到更多的财政扶持,不惜花重金来吸引各地人才,再加上东部沿海地区高等院校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越来越多中西部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流出。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是从一所高校流入另外一所高校,从整体来看似乎人才资源总量没有变,但是培养人才需要耗费国家和高校的大量金钱、精力,频繁大量的高校人才流动,对人才流出地的高校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对国家和社会而言是一种资源浪费,不利于人才流出高校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高校人才之间的无序流动可能导致人才发展的负和博弈,即此消彼长、此消彼不长。

(三)加大教育马太效应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校的薪资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要高一些,也吸引了很多高校人才高度聚集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是人才流出地的重灾区。甚至有网友调侃说:“兰州大学流失的人才都够再建一所211高校的师资队伍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人才的大量流失和无序流动,不利于流出地高校的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拉大与同类高校发展的差距,影响中西部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悖教育公平,加大马太效应,这与国家建设“双一流”的初衷相背离,影响建设人才大国、教育强国的进程。

(四)容易助长人才产生浮躁心态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些职业道德感不强的高校人才在利益的诱导下,价值取向容易异化、心态浮躁,难以真正沉下心来做学术,往往利用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头衔,频繁跳槽来追逐个人的经济利益。甚至有些高校人才为了追求其他高校给出的高薪或更好的条件而违约,不顾学校对他的精心培养,撇下之前高校的科研团队,无论对其原高校还是国家而言,都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当越来越多的高校人才为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而流动,那么为高等教育事业奉献自我价值的使命感和公益心会也下降,长期以往会影响高校人才队伍的集体氛围,助长浮躁心态。

三、“双一流”背景下应对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对策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的无序流动,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战略的持续发展。营造高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秩序,需要从国家、高校、人才自身多方面入手。

(一)国家:加强顶层设计,规范人才市场

面对“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的无序流动,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规范人才市场,制定有序的人才流动秩序,促进高校人才的有序合理流动。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高校之间关于人才之间的竞争,营造良好的高校人才流动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制定高校人才待遇标准,设置区域的薪酬上限。薪资是影响高校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往往是从有更高报酬的高校流动。因此,设置高校引才薪酬的上限十分有必要,有利于缓解区域高校之间争夺人才的局面,减少高校人才的盲目流动。

此外,对人才流失高校给予适度补偿,高校里面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得以发展的基础,大量高层次人才的流出,对人才流失的高校来说,损失是巨大的。从整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中西部和东北高校人才流失严重。

针对这种现象,国家除了规范高校人才流动市场外,应多照顾人才流失高校,实施政策倾斜。可以借鉴竞技体育中的转会制,由引才单位向人才流出高校支付一定的培养成本,以此弥补流出高校的人才损失。流出高校可以将这部分经济补偿用于培养存量人才或者引进新的人才,从而维持区域高等教育的相对平衡。同时,国家也要鼓励东部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高校在资源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使其更好地发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集聚的效果,缩小区域发展和高校之间的差距。

(二)高校:制定长远规划,提高人文情怀

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加突出,高校要制定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提升人文关怀。

1.完善高校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

面对很多高校人才非理性、无故跳槽的现象,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建立适宜、合法守信的伦理道德标准。对于频繁流动或者动机不良的个人,高校可以设立类似于仲裁委员会来保障高校和人才之间的利益,从而为高校和人才营造一个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校人才应非理性而导致无序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高校和人才之间的利益。

2.树全球视野,集天下之英才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双一流”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高校需要进一步转变引才观念,制定更科学、与时俱进的人才战略,立足于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开阔视野,树全球视野,集天下英才。人才是高校得以继续发展的基础,除了吸纳国内的精英人才,还应将引才的视角拓展到海外,到世界各地吸引和招聘高层次一流人才,服务于本国的“双一流”建设,而不是利用高薪吸引中西部地区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引入,加大高等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平衡。只有把目光放长远,树立全球视野,吸纳世界各地的人才,才能完善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国内人才的总量。

3.注重人文关怀,提升人才幸福感

高校想留住人才,除了在人才的物质和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也要重视人才的精神层面。高校要与人才建立沟通渠道,了解人才的需求和困难。比如说,对于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配偶等密切相关的问题,学校要尽所能及地给予照顾,这样以便他们能安心静下来做科研和教学,提高满意度及胜任力。同时,高校要营造踏实工作、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增强人才的集体感、荣誉感,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与学校发展有机统一。

(三)个人:加强职业道德,践行树人使命

高校人才都是社会的精英,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肩负着推进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大使命,高校人才尤其是高校教师应秉承对教育的信仰,积极践行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高校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感,牢记立德树人、甘于奉献的教育理念,坚守契约精神和诚信观念,模范履行聘任合同,合理做出流动决策。增强对高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流动持严谨态度,权衡利弊,即使要流动,也不得损害国家和学校的利益,严格遵守人才流动的秩序,做到流动合法、流动合理。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高校人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从国家、高校和人才自身等多个角度,努力建立促进高校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机制,推动高校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激发高校活力,早日实现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2022年3月第3期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家庭教育。)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