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前沿聚焦    正文
【聚焦“双一流”】中国特色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端研讨会发言摘编(上)
作者:牛欣欣 张晨宇 王菁 刘瑶(整理)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2 阅读次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于2017年11月2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中国特色视角下‘双一流’建设高端研讨会”。来自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中国高教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大学教育科学》等期刊编辑部的2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特色视角下‘双一流’建设”这一主题,从学科发展、人才队伍、经费拓展和学校战略规划四个角度,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以下部分发言人的观点摘编。

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内涵发展

钟秉林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涉及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加快“双一流”建设,二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借此谈一下我的思考。

第一,大学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和新趋势。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改变对大学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提出挑战;学校自主权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对改革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挑战;科技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挑战;国际化趋势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带来挑战。第二,人才培养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双一流”的重要使命,应鼓励和引导学校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第三,“双一流”建设要遵循规律。增强开放性和竞争性,强化质量和特色意识,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资源共享和协同管理。推进社会依法参与,进行有效监督与问责。

“双一流”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遵循规律,回归逻辑,保持理性。学校要有明晰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定位、科学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先进的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优质的学科水平和科研成果产出、精良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支撑、开放的办学视野与国际合作,以及浓郁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

要树立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和科学的绩效观,放平心态,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上。首先,要避免急功近利、贴标签现象。其次,要加强科学谋划,励精图治,扎实工作。最后,要处理好塔尖塔基高峰高原的关系。推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协调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  

中国高校一流文科建设路径

谢维和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近年来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在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无论是在人才培养还是在科学研究上,成绩喜人。清华大学文科发展的主要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遵循教育规律。

为发展清华大学的文科,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定和实施“文科振兴计划”是其中重要的一项。项目用以支持基础文科和重大的自由探索项目,其实施完全实行学科首席专家或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没有中期检查和最后的结项评审,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可以调整、变化。实施效果明显,很多重大招标项目,包括社科重大项目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与“文科振兴计划”的孵化有关。这个项目实施的启示是:在学科特色之外,很重要的是尊重文科发展规律,静下心来做研究,踏踏实实做一些基础性研究,才能出大成果,出一流的成果。另一点体会,高校一流文科建设实践要有耐心,要相信自己,不争一时一地、一城一池的得失,对所谓的标志性成果稍微看淡一点。

总之,中国特色视角下“双一流”建设要重视高校一流文科建设,按照文科规律建设文科,这样才能真正让别人信服、让别人尊重。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走向

张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确定了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举措,既高度重视增强教育系统自身实力,又看重教育系统服务“五位一体”建设的能力。

建设教育强国,至少需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教育强国必须有足够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二是教育强国一般有较高的国际社会公认度;三是教育强国与其他类强国战略应该呈现相互支持的格局。总体上看,高等教育强国必然是教育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强国应该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党的十九大报告直接涉及高等教育的论述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首先,中央决定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完成之后,不仅要在“十三五”时期实施国家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项目,而且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所期望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也就是说,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高校都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积极争创一流,这样才能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实基础。

其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的定位,从政策导向上讲,将更带有刚性的约束力,需要后续配套文件跟上,也包括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义,是否依然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为动力,增进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调融合发展,均需要更为清晰的目标界定,也需要相应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

再次,城乡劳动力将逐渐以高中阶段学历水平为起点,更多劳动力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这本身就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线。与此相关,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办好网络教育、继续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单列的网络教育被赋予新的涵义,覆盖教育全领域,加强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协调虚拟网络与实体平台的运作,涵盖以往的广播电视函授教育、新近的在线教育和移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相助的学习新生态,高等教育理所应当有大作为,担当起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历史使命。

最后,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对间接涉及高等教育的多方位要求来看,高等教育将在适应人的谋生发展需求、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建设事业方面,有大量贡献点和服务点。在经济建设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外开放,高校完全有条件积极参与;在政治建设中,高校应在依法治教、法治教育、民主管理等方面建设首善之区;在文化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产业等方面,高校从来都是重要的生力军和资源平台;在社会建设中,就业、脱贫攻坚、健康中国战略及社会治理等领域,高校也必须主动发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学校可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的建设相互配合,共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双一流”

康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办大学;二是必须坚持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大学;三是必须坚持了解中国和服务中国,立足中国实际发展中国,实现大学的价值。

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应当着重抓住三个关键点:

第一,人。人是“双一流”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就很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一流学科。所以,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双一流”建设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二,工具和条件。“双一流”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科研条件。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没有必备的科研设备是无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大学的办学条件,特别是仪器设备应该是一流。因此,持续足量投入是“双一流”建设的必备支撑。

第三,管理。管理是“双一流”建设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调整生产关系的抓手。“双一流”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生产关系与之配套。高校中的体制、机制、制度、环境、资源分配、态度、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考评等均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要素,要围绕教学科研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这些生产关系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有效地配置。由此,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来实现这样的配置。  

“双一流”建设中的人才队伍建设

史静寰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人才队伍是“双一流”建设中的一个核心话题,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队伍。目前,教师队伍有两个现象,一是所谓的“二八现象”。教师队伍里20%的人拿了80%的科研课题,发表的数量支撑了整个学校,这部分教师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和激励。但一个健康的高等教育系统、一所健康的大学,是不是只有20%的顶尖学者就可以了?教师队伍中是否应该考虑塔尖型学者和支撑型学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支撑型学者的存在,是否还有那些20%学者的高产出?领军型人物若没有后面的“军”,他领谁?

二是帽子头衔学者的过度激励和普通学者的负激励问题。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新一轮人才竞争大战已经开始。各省份都开始颁布吸引人才的政策和规定,除少数省份能争取到在国外工作的优秀学者外,绝大多数省份只能在校际间,以高激励的方式吸引一些学者的投机流动和利益驱使下的流动。学者追求的不仅仅是待遇,而且还有尊严和发展的平台。所以目前对“帽子学者”的政策以及对其他学者产生的负激励值得反思。

其次是职员队伍和管理队伍。专业化趋势和专业职员队伍的建立对一流大学维持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如何用专业化的职员队伍支撑学术型教师队伍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职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认可他们是经过专业训练、有着长期专业工作经验的队伍,必须认可其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价值。

最后是研究生队伍,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现在的博士生基本上是90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必须凸显博士生培养的重要性,提高博士生培养的质量。目前国家正在规范、形成体系的管理范式,形成博士生培养共有的行为和价值追求的约束和边界。但仅仅用控制和规范的形式不足以回应中国博士生教育创新和形成特色的需求,所以要考虑在新一轮学位点评估、一级学科评估基础之上,如何鼓励博士生培养的探索、创新和特色等问题。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