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前沿聚焦    正文
【聚焦“互联网+”】“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的概念认知
作者:易魁 鲁丽红 许俊 来源:网络·数据 发布时间:2020-07-10 阅读次数:

近年来,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问题开始被学术界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就其内在逻辑特征、良性发展机制和现实图景进行了深入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传统学术空间发生了巨大改变,问题探索方法、路径与模式曰新月异,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耦合发展正呈现崭新气象。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着力加强信息化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2019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要求新时代应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多维学术特征相结合的新模式呼之欲出,“互联网+教育”建设视域下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耦合发展1E以教研融合、多维优势资源整合等特点,成为新时代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教学学术概念特征及时代演进

教育的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学术如何被定义以及最终如何被激励,因此教学学术概念研究界定意义非凡。自博耶提出教学学术以来,国外对教学学术概念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王宝玺,2018)。

第一阶段,Boyer(1990)等学者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教学学术,又从“学习者”的角度展开概念外延。博耶将教学学术定义为“由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这四种学术共同构成的一种新学术范式”。该定义包括四个核心内容,一是对知识本身进行自由思考,发现新知识并对其进行学术调查;二是对孤立的知识单元赋予意义,通过整合进行跨学科关系构建;三是应用于现实实践并在应用中产生新知识理解,维系动态更新;四是应用于课堂传播知识并对其进行转化扩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第二阶段,Shulman(1993)等学者从“学习者”的视角把教学学术重新界定为“教与学的学术”,提出“学习者共同体”概念,将教学学术从宏观引向微观,并在实践、评估和反思等活动中对“教学学术”概念不断完善。此后,Shulman(2000)又对“教与学的学术”的特征做了具体补充,认为“一个可称作学术的活动至少应具备公开化、设置批判和评价环节、能够交流并可被同行使用等特征”。从学术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学学术意味着教师通过理论和研究的反思与以往来自教学经验的知识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实践智慧,可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教学学术的内在结构,即知识成分、能力成分和素质成分(綦珊珊,2004)。

“教学学术”在内涵中强调,“教学学术”既要研究教师如何“教”,也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即“教与学的学术”。有学者尝试对居于不同身份的“教学学术”作出解读,以期通过分解式解读达成对其真实内涵的接近。如学者宋燕(2013)认为“教学学术”是一个具有较强相对性的概念,无论是对教学学术整体而言还是在教学学术不同身份而言。教学学术身兼学术和教学双重身份,分别位于学术和教学两大系统。作为学术,教学学术既是一种学术类型也是一阶学术环节。作为教学,教学学术是学术性彰显程度最高的一种教学水平,它包含学术性教学和教学学术化两阶环节。

二、学科学术概念特征及模式分类

自现代大学出现以来,知识生产模式先后经历了从模式I、模式II到模式III的转型。相对应。学科建设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学科、跨学科到超学科的演变(马廷奇,2019)。知识生产模式I以大学学术共同体为知识生产主体,以单一学科知识为生产基础发展学术,为知识而应用知识。学者颜建勇(2018)便根据知识生产模式I,遵循学术研究演进逻辑,对大学场域内的学科学术进行了界定,具体为:教师以本学科的认识论为基础,对研究问题进行选择并进行系统研究,将研究结果公开,与同行进行交流讨论,接受同行评价并能够让同行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从而发现、创造学科新知识。而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问题研究的导向、实践应用的需求,发展衍生出以大学与非大学组织为生产主体,通过跨学科交叉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知识生产模式II。如今,创新驱动的发展主张知识以多边、多形态、多节点和多层次方式进行协同创新生产,学科学术基于以公共利益为生产目的、多维网状知识群为基础的知识生产模式III实现超学科发展。

由于研究背景的特殊性以及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在简化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问题本源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学科学术与教学学术定义为同一学术范畴:不同学科的教师以学科专业知识为载体.从学科实践中提取中心问题,以科学研究为手段,生产出本专业高深的学科知识促进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公开发表与同行进行交流、反思及接受同行评价,并进一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生产的过程。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术改革新认知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迅速成为各方追捧的热词(张岩,2016)。开放的互联网环境全方位变革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密切了学术开放行为及其参与主体与周围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龚亦农,2019),同时与知识和信息相关的所有学术行为都应向着“数字学术”的方向发生连锁性范式转型。据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近年来,在线教育网民使用率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1亿,较2017年底增加4605万,年增长率为29.7%;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为24.3%,较2017年底增加4.2个百分点,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知识信息普及化、获取渠道开放化使得“互联网+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19年两会上,“互联网+教育”助力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引起2019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庞达建议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整合,促使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逐步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支持应用“互联网+”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明确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提出“四个坚持”要求,其中“与时代同步伐”排在最前面。

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强调主体性、原创性和时代性。而如今互联网学术无边界的开放、学术信息鱼龙混杂给高校学术研究的专业性、知识的创新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其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和原创性指导理念更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学术研究中立于现实、引导创新。其时代性要求学科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应不再局限于智力活动,要进入生产过程,并在应用中不断再创造,以需求为引领、以学术需求和社会目标开展知识再创。

四、总 结

综上所述,从学术的内涵理解,无论是教学学术还是学科学术,结果展示都是以学术形式呈现知识,其中知识和学术的本质特征不变。学科学术的目的在于生产本专业高深的学科知识,教学学术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传播本专业高深知识。

如今,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知识壁垒,使得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中的学术创作、学术传播和学术共享等一系列学术生产活动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新常态。促进学术运动向“开放共享、互利共建、融合共生”迈进的同时也对学术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基于此,研究认为“互联网+教育”时代下高校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正呈现深入耦合发展之势。二者在多维特征中发生骤变,教育服务模式转变带来了学术理念变迁、宏观发展环境带来了学术文化转型、多维空间变换带来了道路升级、主导政策推进带来了制度创新。(2019年10月 易 魁,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鲁丽红,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兼任团总支书记、办公室主任。许俊,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