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    高教视点    前沿聚焦    正文
【聚焦“双一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大学学科实力的测度
作者:唐晓玲 李珊 来源:当代教育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0-09-25 阅读次数: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一流大学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顶端,扮演着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关键角色,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顶尖大学作为优先事项予以全方位支持,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建设一流大学于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明确提出,随之出现的“985工程”是一流大学建设实施的真正落地。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6年6月,教育部宣布“985”工程和“211”工程等一批文件失效,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7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正式确认42所高校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其中原36所985高校为A类一流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6所学校为B类一流大学。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做支撑,建设一流大学要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对学科知识传播、发掘与创新,通过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流大学核心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启动的学科评估正是对各大学不同学科的学科实力进行评测,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积极响应。政府亟需从中了解教育政策与教育资源投入是否具有成效,其评价结果又会影响各级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及社会对大学的认可度。

利用学科评估数据研究高校学科实力已成为学界较为热点的研究领域。如孙淳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数据对民族院校的学科布局和学科实力的研究;陈英文基于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开展的省域间高校学科实力比较研究;秦函宇等人对我国教育学科近15年的发展情况与演变的研究;李兴国等人基于ESI统计数据对我国38所样本高校入围ESI世界前1%学科的比较研究;高敏等人利用ESI数据库对22个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中国行业性特色高校开展的科研实力研究;王保华等人基于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数据对北京市市属高校学科发展水平的研究。以上研究从不同视角、不同研究范围对学科实力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为高校进行学科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鉴于“双一流”建设的实施,一流大学的学科实力备受政府、社会、学界的关注。基于此,本文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调查得到的一流大学基本信息为依据,着力回答以下问题:一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各一流大学学科实力及综合评分结果如何;二是一流大学在12个不同学科门类中的学科实力表现如何;三是各一流大学学科实力与该大学学校资产、学生规模、教师队伍与学科专业等要素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果相关,相关程度如何;四是怎样提升一流大学的学科实力。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研究利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发布的5112条数据,每一数据个案均包含5个变量:即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96个)、学校代码、学校名称和评审结果。评审结果是按等级划分,从A+到C-共9个等级。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榜的高校数有460所,一流大学全部上榜。此外,为搜集各一流大学的基本信息,本研究通过查询官网、电话访谈等方式获得一流大学的学校资产数、学生规模、教师队伍和学科专业信息等数据。

(二)研究思路

首先,计算一流大学学科实力综合评分与整体排名。一是利用SPSS工具统计42所一流大学获得A+至C-每个等级的数量;二是计算A+至C-各等级的权重,计算方法为层次分析法(AHP)中的专家评分法;三是利用等级数据及各等级对应的权重,计算各一流大学学科实力的综合得分;四是依据综合评分,对一流大学学科实力进行排名。其次,计算各大学不同学科门类的综合评分。按学科门类(军事学除外)统计各一流大学获得的A+至C-数量,学科门类是通过截取学科代码的前两位获得,结合A+至C-对应的不同权重,计算各大学在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科得分。再次,对各一流大学学科实力差异的原因分析。统计各一流大学学科实力综合评分和各大学基本信息,分析大学重要资源与学科综合评分间的相关关系。最后,提出如何推进中国一流大学的学科实力、加强一流大学建设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利用SPSS统计得出42所一流大学获得的A+至C-各等级数量,每个学科大类A+至C-各等级的数量,一流大学的综合评分和排名,以及学科实力与一流大学各要素间的相关关系。利用MATLAB工具处理专家评分矩阵,并最终得到A+至C-各等级对应的权重。

三、研究结果与发现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总计2914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460所高等学校上榜,一流大学全部上榜。初步统计显示,一流大学共有145个学科获A+,502个学科为优势学科(A+、A和A-),对比所有参评高校的210个A+和710个优势学科,一流大学的学科优势明显。

(一)一流大学上榜学科及综合评分

统计各一流大学学科上榜情况发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A+学科最多,均为21个,浙江大学的A+学科只有11个,但优势学科39个,超过北大(35)、清华(37)。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虽然A+学科数量不多,但优势学科数量可观,分别为25、23、21、19。中国人民大学虽然A+学科数排名第四(9个),但优势学科仅有14个,上榜学科数也只有30个。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等9所大学没有A+学科,但各有11个和14个优势学科。相比之下,郑州大学和新疆大学没有优势学科。

尽管可以根据各高校获得的A+至C-的学科总数、优势学科数进行简单排名,但由于各大学在A+学科数、优势学科数、学科总数上差异很大,而且不同学科等级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不同,因此,为相对准确获得大学的学科评分,需要对不同等级的权重赋值。本研究邀请9名高等教育领域的教授、专家,对不同等级间的相对重要性打分,综合专家们的评分结果,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矩阵处理,最后获得A+至C-九个等级的权重为:{A+(0.38),A(0.24),A-(0.15),B+(0.07),B(0.05),B-(0.04),C+(0.03),C(0.02),C-(0.01)}。根据各等级数量和对应等级权重值,汇总求得各一流大学学科实力的综合评分,并按总评分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见表1)。

由表1可知,第一批入选“985”的9所高校(C9联盟)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实力明显领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位列一流大学的第一、二名,处于高等教育金字塔的最顶端,综合评分分别为11.96分和11.89分,差距仅相当于一个B+学科的分值。浙江大学紧随其后,综合评分为10.43分,排名第三。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四,综合评分为7分,复旦大学排名第五,南京大学排名第六,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排名分别排在第10、13、16位。中国政府实施的“985工程”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985工程”高校在国家大力支持与自身努力下,关注显性指标上升的同时,更加专注于内涵建设,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在2020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北大分别位于第16、第22位,在2019年9月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北大分别位于第23和第24名,包揽亚洲地区排名前两位。

6所B类一流大学在学科实力综合排名中处于落后位置,其中湖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所前“985”高校分别排名32、37、40位,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排名38、39和42位。B类大学学科实力总体排名靠后。


42所一流大学的分布为:东部27所,中部6所,西部9所。在优质学科的分布中,东中西部有显著差异(P=0.018<0 .05)。东部一流大学优质学科平均值最高,为14.778(标准差为9.7953),中部一流大学的优质学科平均值9.667(标准差6.7725),西部一流大学优质学科平均值为5(标准差5.8095)。在上榜的总学科数中,东中西部没有显著差异(p="0.449">0.05),上榜学科总数均值最大的是中部37.333、东部38.815,西部上榜学科标准差最大13.935。上榜个数最少的是电子科技大学,仅有15个学科上榜,而四川大学58个学科上榜。各大学总学科评分中,东中西部有显著差异(P=0.034<0 .05)。东部最优,均值为4.688,标准差也最大(2.7813)。其中清华大学得分11.96。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密切相关。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经费充足,不仅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上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办学质量、科研水平上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均优于中西部地区。

(二)一流大学在不同学科中的表现

依据原始评估数据,对除军事学外的其余12个学科门类,分类汇总A+到C-的上榜学科数,结合各等级权重,计算各一流大学在每一学科门类的综合得分。

1.一流大学在多数学科表现较好

从综合评分上看,一流大学在文学、法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6个学科上分值高于非一流大学。法学学科综合评分排前十的均为一流大学,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理学学科综合排名前10位的均为一流大学,获得前三位的是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工学学科综合排名前10位的均为一流大学,获得前三位的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综合排名前10位的均为一流大学,排名前三的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排名前10位的有8所一流大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和复旦大学。文学学科综合评分排前10位的有7所一流大学,排前三位的分别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一流大学在优势学科拥有量上更是明显,特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上尤其如此。在顶尖学科(A+)和优势学科(A+、A和A-)分布上,42所一流大学A+学科占顶尖学科总数的60.5%,在优势学科中占比70.7%。以工学为例,该学科共产生了80个A+,58个A和130个A-,一流大学共获得了57个A+,50个A和95个A-,分别占比71.3%、86.2%、73.1%,学科优势明显。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清华获得了14个A+、5个A和1个A-,浙江大学获得了5个A+、6个A和4个A-,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了3个A+、4个A和8个A-。非一流大学的多数学科都集中在B+及以下。

2.一流大学在教育学、农学等学科优势不明显

从综合评分上看,一流大学在教育学、农学、医学和艺术学的综合评分明显不及非一流大学。教育学科综合评分排前10位的仅有3所一流大学,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农业学科排在前10位的仅有4所一流大学,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属于农业类大学。医学学科排名前10的有4所非一流大学,分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述专业性医科大学在医学学科分别排名第2、3、7和9位。艺术学科,排名前10位的一流大学仅有4所,排名前三位的均为非一流高校的艺术类高校,分别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仅获得了第5位,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排名第7、8和9位。

从优势学科数量上看,一流大学在医学上的优势学科数量略优于非一流大学,在农学上的优势学科数量相同,但是在教育学和艺术学中优势学科数量明显少于非一流大学。其中,教育学共评选了7个A+、4个A和12个A-,一流大学仅获得了4个A+、1个A和3个A-,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两所师范类大学获得了3个A+、1个A和1个A-。农学学科共产生了18个A+和5个A-,一流大学获得了9个A+和5个A-,其中中国农业大学获得了4个A+、2个A-,华中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分别获得了3个A+和1个A-,非一流大学在农学上共获得了9个A+、5个A-以及22个B+等成绩,得分占总分值的67%。医学共产生了19个A+、6个A和28个A-。一流大学获得了7个A+、4个A和17个A-,非一流大学获得了12个A+、2个A、11个A-和34个B+等成绩,得分占总分的62%。医科类大学在医学学科表现较好,上榜的102所大学中有53所大学是医科大学。艺术学共产生了10个A+、5个A和19个A-,一流大学只获得了4个A+、1个A和4个A-,非一流大学获得了10个A+、5个A、19个A-和35个B+等成绩,得分占总分值的78%,入围的艺术类高校多为非一流大学。

3.一流大学在不同学科的上榜数不均

一流大学在所有学科中仅有工学全部上榜,其他学科均有不上榜的一流大学。其中,上海交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7所偏理工科院校的哲学学科没有上榜。文学共有141所大学上榜,其中一流大学有32所。历史学共64所大学上榜,其中21所一流大学上傍。理学上榜学校较多,共有207所大学上榜,总分值为47.02,一流大学上榜数为37所,得分为28.85。工学上榜学校最多,共有281所,总分值为124.76,其中一流大学42所全部上榜,得分67.42。农学共有53所大学上榜,总分为15.09,一流大学仅有7所上榜,获得了4.97分。医学共有102所大学上榜,总分为24.93,一流大学18所,获得了9.55分。管理学上榜学校较多,共有223所,总分值为28.44,其中一流大学41所,得分15.93,仅有新疆大学没有上榜。艺术学共有119所大学上榜,总分为15.75,一流大学占20所,只获得了3.48分。由此可见,一流大学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领域上榜数量较少。

综合评分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的农学、医学没有上榜,因其工学学科实力较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管理学和艺术学的综合评分较好,故领先北京大学0.07分。北京大学的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医学在一流大学中排名第一,但农学学科没有上榜,工学在一流大学中仅排名第17位。浙江大学12个学科门类全部上榜,且在工学、农学、文学表现较好。东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有5个学科上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东北大学有4个学科上榜。整体排名第10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仅有理学、工学和管理学上榜。天津大学也仅有工学、管理学和教育学3个学科上榜。综合排名36位的电子科技大学仅有工学和管理学2个学科上榜。

4.多所一流大学学科实力相同

在历史学科中,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综合评分为0.24分,均获得了1个A-,1个B和1个B-。四川大学和武汉大学得分为0.19,均获得了2个B+和1个B。在理学学科中,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得分相同,均为1.23分,四川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得分均为0.63分。在工学学科中,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南大学得分均为2.11分,电子科技大学和重庆大学得分均为1.54分。在医学学科中,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得分相差不大,可以视为实力相当。南开大学和厦门大学得分相同,均为0.14。管理学科综合评分相同的有国防科技大学和天津大学,综合评分均为0.38。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厦门大学综合评分均为0.36,均获得了1个A,1个B+和1个B。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南大学综合评分为0.27,均获得了1个A-,1个B+和1个B。电子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综合评分为0.19,均获得了2个B+和1个B。

(三)一流大学学科实力影响因素分析

学科评估的首要目的是分析常规发展规律、推动学科建设,需要分析影响学科水平的条件与资源因素。本研究搜集整理了一流大学学校资产、教师队伍等相关数据,利用SPSS工具分析相关资源与一流大学学科实力间的关系。

1.与学校资产间的关系

一流大学的学科实力与其占地面积、教室间数没有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06、0.247,显著性值分别为0.082、0.123);与图书册数、计算机台数、多媒体教室间数呈显著中度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21、0.634、0.356,显著性值分别为0.013、0.000、0.010);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信息化设备资产呈显著高度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11、0.820,显著性值分别为0.000、0.000)。

2.与学校招生规模间关系

研究发现,一流大学学科实力与本科生招生数没有相关关系(P=0.199>0.05);与硕士生招生数呈低度正相关(P=0.003<0 .05,r="0.446<0.5);而与博士生招生数呈高度正相关(P=0.000<0.05,r=0.824">0.8)。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博士生招生数排名前三,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招收的博士生数排在第4到第6位,而新疆大学排名最末。

3.与高校教师队伍间关系

教师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是提升高校学科实力的关键。研究发现,一流大学学科实力与教职工总数呈低度正相关(P=0.002<0 .01,相关关系r="0.467);与博士学历数呈高度正相关(P=0.000<0.01,相关关系r=0.832),与两院院士数呈高度正相关(P=0.000<0.01,相关关系r=0.845),而与硕士学历数没有相关关系。北京大学拥有两院院士96人,清华大学90人,云南大学仅有2位院士,新疆大学有1位院士,中央民族大学没有院士。

4.与学科专业间的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一流大学学科实力与本科专业数没有相关关系(P=0.067>0.05),吉林大学本科专业数最多(139个),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也较多,但学科实力排名不佳。与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P=0.001,相关关系r=0.485)、硕士点数呈低度正相关(P=0.000<0 .01,相关关系r="0.355),与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P=0.000,相关关系r=0.9215)、博士点数(P=0.000,相关关系r=0.824)、博士后流站数(显著性水平P=0.000,相关关系r=0.0.817)呈高度正相关。清华大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最多(22个),北京大学18个,浙江大学14个,而兰州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均为0个。浙江大学博士点数最多(59个),清华大学57个,北京大学49个,而云南大学21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6个,新疆大学14个,中央民族大学仅有5个。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批进入“985”的9所高校学科实力明显领先,6所B类一流大学学科实力处于落后位置,郑州大学和新疆大学没有A类学科。依据各大学所处区域,东中西部优势学科数和学科综合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一流大学在多数学科表现较好,特别是在工学、理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上与非一流大学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但在教育学、农学等学科上优势不明显。一流大学在不同学科的上榜数不均,综合排名靠前的大学也有表现不佳的学科。部分一流大学虽综合评分不高,但在某些学科却具有较大优势,如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法学居于首位。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分别居于第一、第二位。中国农业大学在农学学科居于首位。一流大学的学科实力与占地面积、教室间数、本科生招生数、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数、本科专业数、硕士点数没有相关关系,而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信息化设备资产、博士生招生数、院士数、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博士点数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因此,一流大学学科实力的提升主要依托于学校的内涵建设,重在提升质量与实现卓越。

“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和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都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并非终身制,对“双一流”高校名单的公布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建设。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也需要高校自身凝练学科优势和培育学科特色。

一是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学科发展。一流大学应立足于自身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规律,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把握前沿学科,全面整合相关学科资源,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科实力。一流大学要积极参与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在竞争中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短板,推动优势学科发展。中国一流大学的学科实力在逐步增强,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攀升。在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和林学、北京大学的现代语言学、清华大学的土木与结构工程、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跻身世界十强,另有188个学科入选全球50强,这是我国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但是,一流大学学科在国内上榜数不均,众多一流大学学科国际影响力较弱,一流大学在确保国内优势学科地位的同时,应放眼世界,结合卓越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努力从中国一流走向世界一流。

二是重视内涵建设,积极开展合作。一流大学应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如购买高质量的图书资源、建设网络多媒体教室、购置信息化设备等,为一流大学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全球化时代,人们在择业时日益具有全球视野,精英人才外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普遍,政府和大学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人才外流。通过多种渠道吸引优质师资,大力引进活跃于国际学术前沿的拔尖人才与海外高层次人才,重视培养和留住优秀中青年教师,吸引海内外优质毕业生,建设一流、国际化的教学研究团队。另外,学科建设还应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合作比竞争更为重要。中国不仅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区域合作,如利用“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等契机加强学科建设的国际合作,进一步促进学术成就与科研成果的传播、私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文化多元共同体的建设等。

三是加强协同管理,夯实制度保障。在国家层面,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并投入大量资源和智力的工程。提升一流大学的学科实力,必须依托高水平的管理和适当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建立指导和督导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过程的机制,定期开展学科评估,评估标准应当做到多元化和多学科的平衡。地方政府应加大地方区域统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高校在政策和资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完善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对大学而言,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大学应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在建设过程中自身的主体责任,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与现实,制定并落实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制定可行的战略规划。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创新一流学科建设的管理机制,并建立内部监督评价制度,定期发布建设的进展报告等。(2020年9月第12卷第5期 唐晓玲,教育学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

最新动态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3-2786727
邮箱:lgwindow@163.com
xinwen@sdut.edu.cn
欢迎大家通过本网投稿系统,
提供新闻线索和稿件。
网站管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高等教育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联系电话:0533-2786727
邮编:25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