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以省会城市命名的驻沿黄省区高校,济南大学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理念,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集聚优质人才科研资源,深入探索服务发展路径,聚焦“三个需求”,聚力“三个融入”,在深度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展现济大担当、作出济大贡献。
(一)聚焦黄河战略人才需求,聚力推进学科专业融入。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牵引,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切实增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人才支撑。强化学科治理。以省高水平学科为主体、相关学科为支撑,组建跨学科跨学院团队开展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立项建设学科交叉会聚团队12 个;重点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化工、信息科学与技术、绿色经济、水安全保障、数字社会治理等6 个学科集群。在服务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过程中,学校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新增相关领域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 个,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学科9 个,进入ESI 全球排名前1%学科8 个,其中1 个学科跻身前1‰。优化专业布局。主动对接战略人才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近年来停招、撤销本科专业17 个,新增人工智能、生物制药、应急管理等专业,通过认证(评估)专业14 个,推动“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7 个微专业招生试运行,举办拔尖创新实验班2 个,每年在山东以外的沿黄八省(区)投放本科招生计 划800 余人,在陕西、河南投放国家专项招生计划60 人,着力为沿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二)聚焦黄河流域产业需求,聚力推进科学研究融入。扎实开展有组织科研,有针对性地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切实以高层次科研赋能黄河流域产业发展。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发挥功能建筑材料、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优势特色,着力组建高水平团队、打造高能级平台,积极推动科研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共同发起成立“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产学研联盟”等平台4 个,获批黄河流域固废资源绿色循环与高质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4 个,依托平台举办大型学术会议10余次。承担科研攻关项目。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重大项目和成果,其中,“黄河三角洲咸水亚淡化灌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被滨州、东营等地水利和农业部门采用,累计推广面积达65450 亩,年均增收节支8000 余万元;研发的特种水泥、纳米改性混凝土等材料,应用于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等大工程,系列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 项;为穿黄隧道关键环节提供技术服务,助力“万里黄河第一隧”顺利通车。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与宁夏相关部门联合完成的保护区湿地资源专项调查技术项目,为黄河中游荒漠草原地区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撑;研发出智慧农膜,在农膜中掺入高效纳米转光剂,实现对太阳光光质和光强的精准调控,大幅提高蔬菜瓜果质量、产量,帮助标准大棚年增收20%以上;积极参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有关各类法规、标准研制等工作,推出高水平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10 余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或被党政有关部门采用,有力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三)聚焦沿黄地区发展需求,聚力推进社会服务融入。整合校内资源,发挥优势特色,积极构建校地校企合作新模式,高质高效服务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拓宽服务渠道。累计与沿黄省区龙头企业共建研究院30 余个,签订技术合同300 余项;成立省内技术转移中心5 家,转化专利180 余项;与济南市市中区共建的创业学院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与天桥区共建的大学科技园,获批山东省大学科技园。将乡村振兴作为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重要方向,“黄河流域迁建社区治理体系完善研究”等一批成果,被多地部门采纳或在新闻媒体报道。增强服务效能。与宁夏石嘴山市构树产业示范园联合研发耐盐碱构树,促成合作企业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构树饲用团体标准起草单位,获发明专利8 项;延长构树产业链,与河南兰考盛华春构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种植构树7600亩,年育苗5000 万株,建成产能20000 吨的构树干粉饲料生产线,年产值达6000 万元;与驻山西企业合作,解决工业固废堆积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相关生产成本降低35%。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非遗与音乐深度研究等工作,获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 个,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孕育的齐鲁非遗文化贡献“济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