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学院:扎根黄河岸边 服务国家战略
来源: 山东省教育厅

 菏泽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鲁西南,为黄河入鲁第一市,北有黄河河道185公里,南有黄河明清故道176公里,覆盖6个县区、730余万人口。菏泽学院坚持扎根菏泽办大学,3万名师生在黄河国家战略的赛道上努力奔跑,正在成为一支扎根黄河岸边、服务国家战略的青春力量。

追寻红色足迹,厚植家国情怀

 菏泽是革命老区,具有辉煌的革命历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每年开学初,学校定期开展入学教育,把菏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组织学生参观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毛主席像章纪念馆等革命教育基地,重温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每年暑期,学校组织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曹县“红三村”、马本斋纪念馆等菏泽市10多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体悟红色文化、宣讲革命历史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厚植家国情怀,切实增强黄河流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勇攀科技高峰,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沿黄河省区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近年来,菏泽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河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先行试验区,把黄河滩区(故道)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发展作为突破口,打造乡村振兴建设齐鲁样板的“菏泽模式”。菏泽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组建了黄河下游人居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参与编制《菏泽市黄河滩区(故道)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完成了《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东明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开展了单县浮龙湖湿地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应用研究,有关成果被政府采用。菏泽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防结冰材料”研发创新团队,加强科研攻关,助力企业发展,荣获了2022年“菏泽市青年创新先锋”。

弘扬黄河文化,加强非遗研究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深厚,国家级非遗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挖掘菏泽管弦乐地方特色,于2013年10月组建了牡丹之都民族乐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荣获山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同时,依托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梆子)”,成立了曹风戏社艺术团,传承和弘扬地方戏曲文化,深入县区和学校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擦亮“戏曲之乡”名片贡献力量。依托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菏泽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深入菏泽乡村,边收集边整理边研究,拍摄了菏泽非遗纪录片,其中《不一样的黑陶》入围多个国家级比赛并获奖。

深耕教师教育,服务均衡发展

 菏泽学院坚持“特色发展、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地方基础教育实际,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不断推动教师教育应用转型,提高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2022年8月29日,菏泽学院第28期师范生实习支教动员会召开,1515名师范生奔赴菏泽市各县区中小学,开展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工作。自2009年启动以来,菏泽学院已经连续开展了28期,累计选派了3万余名优秀师范生,同时依托省级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对顶岗置换出来的农村教师进行培训,为菏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开展社会实践,践行志愿精神

 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今年暑假,菏泽学院开展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七色光”计划,成立校院两级43支团队,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7个小组,聚焦黄河战略,深入沿黄乡村,从入鲁第一乡焦元乡到黄河入海口,从滩区迁建社区到黄河故道湿地,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服务乡村振兴。面对菏泽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校团委第一时间向全校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发出《“青”力而为“菏”心抗疫倡议书》,全校近百名菏泽籍青年学生在家乡参与当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让黄河成为造福一方的幸福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盼,也是千万菏泽人民的共同心愿。菏泽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扎根菏泽、服务菏泽”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广大师生把科研和论文写在鲁西南大地上,把社会实践这个“行走的思政课”上足上好,以实际行动讲好“黄河故事菏泽版”,助力菏泽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试验区,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