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以强国强省使命为引擎,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开展盐碱地专用智能农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实施推动急需技术集成转化的重大科创产“三百”工程(集成转化100项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关键技术、创制出100种适应盐碱地的新型智能农机装备、取得100项我国完全自主可控的核心知识产权),深化融合盐碱地农机装备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搭建人才链,赋能农业科技创新。学校构建“平台吸引,培养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盐碱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重点在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学科方向开展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工作。以培养基础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引进国家级省部级人才、“一带一路”国家人才为重点。目前已引进国家级省部级人才7人,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高级职称人才7人,培养、引进应用型创新人才6人,产业一线技能型人才15人。
(二)升级教育链,赋能农业人才培养。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工程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为着力点,促进盐碱地农机人才培养与智能农机装备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协同政府、企业,形成了集教学、实践、培训于一体的服务黄河流域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教育链。为进一步提升盐碱地智能农业装备设计与产业化创新质量,选派 39名研究生入驻农高区开展盐碱地农机装备研发工作,面向盐碱地相关农机装备人才、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开发了系列培训课程8套。
(三)畅通创新链,赋能农业现代化进程。开展盐碱地农机农艺融合重大理论创新、盐碱地智能农机的重大结构变革、适应盐碱地的高端智能装备创制,并致力于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的触土部件高性能材料、高可靠性结构、高适应性工艺的基础理论体系构建,盐碱地农业机械作业状态下合理耕层构建与机器系统协同机理解析,盐碱地特色农作物高性能机械化播种收获标准体系创建。经过2年的实践,已经打造盐碱地现代农机智能化试制及产业一体化引领创制线,动力装备+农机具高效组装匹配及测试于一体创制示范引领线,试验鉴定检验检测中心,国际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农机设计与开发中心4大平台,系统打造盐碱地专用农机装备研发基地,推动“三百”工程实施。为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以农机装备工业设计、性能仿真分析、疲劳耐久分析为核心,突破完成、集成转化15项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关键技术,取得了8项我国完全自主可控的核心知识产权,创制出28种适应盐碱地的新型智能农机装备,改变了当前我国盐碱地农业生产无优机可用的局面,所研发的装备在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应用,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5万亩。
(四)广拓产业链,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创以集成化设计、核心零部件中试、关键装备匹配为主要产业聚集的智能农机装备创新引领示范区,形成以设计研发能力为核心支撑的产业链创新模式。目前建成的耕整地高端机具、新能源与传统动力兼容的大马力动力装备集成创制线,改变了单线单种类的柔性制造方式,尤其是嵌入动力机械与作业机械核心技术参数精准匹配及测试高度集成的组、配、测多型号、多品系智能化工艺中试线;系统化开展的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中试全流程设计,可满足盐碱地高端农业装备外观造型快速成型、核心零部件试制、差异化材料与精益加工、非标准化部件小批量生产。